开圣寺

西去山门五里程,粉牌书字甚分明。
萧帝坏陵深虎迹,广师遗院闭松声。
长廊画剥僧形影,古壁尘昏客姓名。
何必更将空理遣,眼前人事已浮生。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座荒废古寺的景象,通过细腻的观察传递出深刻的世事无常之感。

前两句写诗人前往山寺的路程,五里外就能清晰看见寺门粉墙上的题字,暗示寺庙曾经香火鼎盛。接着用对比手法描写寺庙现状:梁武帝的陵墓已成虎穴,高僧讲经的院落只剩松涛声,长廊壁画剥落只剩僧影轮廓,古壁上的游客题名也蒙上尘埃。这些细节生动展现了繁华褪去后的荒凉。

最后两句是点睛之笔:何必再空谈佛理呢?眼前这破败景象就是人生虚幻的最好证明。诗人没有直接说教,而是让废墟自己"说话",用直观的视觉冲击代替抽象说理,使"人生如梦"的感悟更具说服力。

全诗像一组电影镜头,由远及近推进,从山路到寺门,再到内部细节,最后定格在蒙尘的题名墙上。这种层层深入的描写方式,让读者仿佛亲身漫步在古寺中,自然而然地感受到岁月无情、荣华易逝的苍凉。

张祜

张祜(hù)(约785年—849年?), 字承吉,唐代清河(今邢台市清河县)人,诗人。家世显赫,被人称作张公子,有“海内名士”之誉。早年曾寓居姑苏。长庆中,令狐楚表荐之,不报。辟诸侯府,为元稹排挤,遂至淮南寓居,爱丹阳曲阿地,隐居以终。张祜的一生,在诗歌创作上取得了卓越成就。“故国三千里,深宫二十年”,张祜以是得名,《全唐诗》收录其349首诗歌。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