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隐士的生活状态和诗人对他的敬仰之情。
前四句写隐士的生活态度:这位先生是个真正的隐士,生活在世间却像被遗忘一样自在。他喜欢道家思想,崇尚简单朴素的生活("玄白"指黑白两色,象征朴素),内心纯净不受世俗污染("不磷缁"指不会被染黑)。
中间两句写隐士的生活环境:他家门庭冷清少有访客,只有幽静的窗帘对着低垂的花朵。这展现了一个与世隔绝、宁静淡雅的隐居环境。
最后两句表达诗人的情感:诗人很欣赏这位隐士,虽然自己年纪尚轻,但隐士却说相见恨晚。这里既表现了隐士的平易近人,也暗示了两人志趣相投。
整首诗通过简洁的语言,塑造了一个超然物外、内心纯净的隐士形象,同时表达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这位隐士的敬慕之情。诗中"大隐"的概念尤其值得玩味——真正的隐士不是躲进深山,而是在世俗中保持超脱。
王慎中
王慎中 (1509年10月10日—1559年8月19日[1] ),字道思,早年因读书于清源山中峰遵岩,号遵岩居士,后号南江。因家庭排行第二,又称王仲子,晋江(今属福建)人。明代诗人、散文家,嘉靖八才子之首,为明朝反复古风的代表人物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