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昱岭

直上最高头,无人独少留。
万山皆在下,千里入双眸。
马傍松边立,云从脚底浮。
倚天一长啸,红日满沧洲。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登上昱岭高峰时的壮阔景象和豪迈心情,用简单直白的语言传递出登高望远的震撼体验。

前两句"直上最高头,无人独少留"就像在说:我一路直奔山顶,这地方空无一人,只有我短暂停留。这种孤独感反而凸显了人与自然的直接对话。

中间四句是整首诗最精彩的部分,用三组对比展现俯瞰的壮观:
1. "万山皆在下"与"千里入双眸"形成空间对比,脚下群山匍匐,眼底千里风光,就像用无人机航拍的上帝视角。
2. "马傍松边立"是静态特写,而"云从脚底浮"是动态画面,一动一静间让人仿佛看到云海在脚下流动的奇幻景象。
3. 最后"倚天一长啸"的豪放与"红日满沧洲"的壮美形成情感呼应,那声长啸既是情绪宣泄,也是对眼前红日照耀山河美景的赞叹。

全诗就像一组电影镜头:从攀登过程切换到山顶全景,再给骏马和流云特写,最后以主人公长啸和日出大远景收尾。不用任何生僻字眼,仅通过空间层次的转换和常见意象的组合,就让人感受到登顶时的痛快淋漓。这种站在高处"一览众山小"的体验,其实每个爬过山的人都能共鸣,诗人只是用文字帮我们放大了这种感受。

方恬

宋徽州歙县人,字元养,一字仲退,号鉴轩。试礼部第一,教授荆门。周必大、李焘、程大昌交荐之,授太平州教官,除太学博士。学问贯通经史。所作《正论》、《机策》十余篇,多讥切时弊。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