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通过历史典故和自然景象的对比,表达了对动荡时局的忧虑和对盲目征战的批判。
前两句用"黄巾军起义"的典故,暗示社会动荡让人厌烦,所谓的"妖邪"(起义军)牺牲性命也只是白白滋润了野草。三四句借用"马化龙"(晋朝复兴的传说)和"楚虽三户能亡秦"的典故,讽刺当权者空有复兴口号却无实际能力。
五六句笔锋一转,用自然景象暗喻时局:看似平静的青海(边疆)实则暗藏飓风般的危机,北方的高山(象征外敌)直逼紫禁城。最后两句直接点题:不要为了远征"鬼方"(商周时期的蛮族,这里代指外敌)而劳民伤财,真正该警惕的是内部问题("檿弧箕服"指周幽王宠信奸臣导致亡国的典故)。
全诗巧妙地将历史教训、自然隐喻和现实批判融为一体,提醒统治者:外患固然要防,但内部腐败才是真正致命伤。这种借古讽今的写法,既避免了直接批评带来的风险,又让读者能清晰感受到诗人的忧国之情。
王逢
(1319—1388)元明间常州府江阴人,字原吉。元至正中,作《河清颂》,台臣荐之,称疾辞。避乱于淞之青龙江,再迁上海乌泥泾,筑草堂以居,自号最闲园丁。辞张士诚征辟,而为之划策,使降元以拒朱氏。明洪武十五年以文学录用,有司敦迫上道,坚卧不起。自称席帽山人。诗多怀古伤今,于张氏之亡,颇多感慨。有《梧溪诗集》七卷,记载元、明之际人才国事,多史家所未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