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深秋雨天,诗人借酒消愁、借诗抒怀的场景。全诗通过几个层次展现了诗人的内心世界:
1. 开篇用"积雨深秋"营造出阴郁压抑的氛围,"与恨翻"直接点明诗人内心翻腾的愁绪。第二句"悠悠何力胜朝昏"像是在自问:这样漫长的愁苦,要怎样才能熬过每一天?
2. 中间四句展现了诗人的两个精神寄托:写诗和饮酒。"下里"指民间,说明诗人长期在民间创作诗歌;"乍学高人傍酒樽"则写他开始学着像高人雅士那样借酒消愁。后两句更直白:喝醉了就能暂时忘却世俗烦恼,狂放吟诗时仿佛能唤回逝去的灵魂。
3. 最后两句借陶渊明典故,既表达对这位"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隐士的敬佩,又暗含自嘲——陶渊明宁可去要饭也不违背原则,而自己却在这里借酒浇愁。这种对比凸显了诗人的矛盾心理。
全诗的魅力在于:
- 用"积雨""朝昏"等意象营造出浓厚的忧郁氛围
- 通过"径醉""狂吟"等动作描写,生动展现借酒消愁的狂放之态
- 结尾用陶渊明的典故,既抬高境界又暗含自嘲,余韵悠长
- 语言虽含蓄但情感真挚,让读者能感受到古代文人面对困境时的典型心态
诗人没有直接说"我很痛苦",而是通过饮酒作诗的行为和与古人的对比,让读者自己体会那种无法排解的苦闷,这正是古典诗词含蓄表达的妙处。
晁说之
晁说之(1059年—1129年),字以道、伯以,因慕司马光之为人,自号景迂生,济州钜野(今山东巨野)人。元丰五年(1082),进士及第,苏东坡称其自得之学,发挥《五经》,理致超然,以“文章典丽,可备著述”举荐。范祖禹亦以“博极群书”荐以朝廷,曾巩亦力荐。晁说之与晁补之、晁冲之、晁祯之都是当时有名的文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