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常建作破山寺诗云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欧阳永叔每叹赏此句以为不可及温陵康元寿守琼踰年乐其地僻而事简以清静治之于郡圃植竹数百竿中有小亭因榜曰通幽偶成拙句
萧洒襟怀慕子猷,剩栽修竹径通幽。
三间远比渊明宅,百尺徒誇庾亮楼。
风送鸟声春寂寂,日筛帘影梦悠悠⑴。
破山绝景亲曾到,谁遣移来海外州⑵。
三间远比渊明宅,百尺徒誇庾亮楼。
风送鸟声春寂寂,日筛帘影梦悠悠⑴。
破山绝景亲曾到,谁遣移来海外州⑵。
现代解析
这首诗讲的是一个人在海南琼州当官时,模仿古人建了个竹林小亭的故事。
前四句说:
1. 他羡慕古代爱竹的王徽之(子猷),就在官衙后院种了几百根竹子,还搭了个小亭子取名"通幽"。
2. 他觉得自己的三间竹亭比陶渊明的草屋更雅致,也比庾亮的豪华楼阁更有味道。这里是用对比手法,表达对朴素自然的喜爱。
中间两句写景:
竹林里春风送来鸟叫显得格外安静,阳光透过竹帘在地上投下晃动的影子,让人昏昏欲睡。这两句用"寂寂"和"悠悠"两个叠词,把悠闲的意境写活了。
最后两句是点睛之笔:
诗人说自己曾去过破山寺(常建写"竹径通幽处"的地方),没想到现在在遥远的海南岛,竟然重现了这样的美景。这里既有对景色的赞美,也暗含了一点被贬到偏远地区的自嘲。
全诗妙在:
- 把种竹子这件小事写得很有文化味,引用四位古人的典故却不显生硬
- 用"通幽"这个亭名巧妙串联起古今两处竹林
- 后四句的写景既安静又生动,让人仿佛身临其境
- 结尾的感慨既赞美了竹林,又透露出一点无奈,余味悠长
简单说,这就是一首把日常生活写出诗意的作品,告诉我们只要有心,在哪儿都能找到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