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雨

一夜山中雨,林端风怒号。
不知溪水长,只觉钓船高。

译文及注释

一夜山中雨,林端风怒号。
山中下了一夜的雨,风在树林顶端怒号。

不知溪水长,只觉钓船高。
我不知道溪水是不是涨了,只是发觉钓鱼的小船更高了。
钓船:渔船。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山中下了一夜的雨,风在树林顶端怒号。
我不知道溪水是不是涨了,只是发觉钓鱼的小船更高了。

注释
钓船:渔船。

创作背景

元顺帝至正十八年(公元1358年)红巾军克上都,逼大宁,偰伯辽逊为避乱,携子弟逃至高丽。诗是作者避居高丽时的作品。本诗形象生动,语调明快,不假雕饰,纯乎自然之趣,写得十分含蓄。但诗中其实表达了内心的凄凉苦寂,隐含着对时局的忧患。

赏析

历来写山雨的诗很多。大多数诗人都是从视觉入手并加以形容或描绘,本诗则是从感觉出发,自然流出,因此被论者称为“纯乎天籁”。

诗的前两句全由听觉落笔,传人诗人耳中的都是飘洒在山间的雨声和呼啸于林际的风声。“一夜”写其持续时间之久,“怒号”言其发出响声之大,让人于冥冥之中去想像山中夜雨的情状。

后两句脉断意连,巧妙地运用“水涨船高”的生活体验,以只觉船高的亲身感受,来反跌出不知溪涨的视觉不足。究其本意,原不是不知“溪水长”,只是为了要强调“钓船高”的特殊感觉,才故意先说不知,然后才让“只觉”来表达不知之知。这样就在有意无意之间,传递出一种夜泊山溪的疏旷情怀,使人犹如身临其境一般。

此外,小诗颇可玩味的还有“钓船”两字。中国古代文人厌倦了尔虞我诈的官场、车马喧闹的世俗,常浪迹江湖,隐居山林,寻找一种樵唱渔歌式的生活情趣。诗的作者也不例外。从表面看,他只是在描写一场山雨,时间在夜晚,但“钓船”两字,非常含蓄地透露出他所追求和得到的那种闲适和悠然。由此二字,人们可以想见他白天垂钓于山溪、夜间泊眠于钓船的旷放。如果将此二字换作“小舟”,则意境和内涵都将大受影响。

由此可知,此诗的好处除了它不加雕饰的“纯乎天籁”之外,还在于意境超然、韵味悠长,表现出明人追慕唐诗的一种明显意向。

现代解析

这首小诗用简单的画面描绘了山中夜雨后的变化,充满生活趣味。

前两句写的是听觉感受:山里下了一整夜的雨,天亮时还能听见树林顶端狂风呼啸的声音。这里用"怒号"形容风声,让人仿佛听见大风在树顶呜呜作响的动静。

后两句转到视觉观察:诗人站在溪边,突然发现平时熟悉的钓鱼船比往常高了许多。这时才反应过来——原来不是船自己长高了,而是夜里暴雨让溪水悄悄上涨,把船给托了起来。这种发现的过程很有趣,就像我们平时突然注意到某个日常物品的变化一样。

整首诗妙在两点:
1. 用"船变高"这个具体现象来表现溪水上涨,比直接说"水涨了"更生动
2. 通过人的错觉(以为是船高了)到真相(其实是水涨了)的转变,制造了一个小小的生活惊喜

这种写法就像用手机拍短视频:先拍一个让人疑惑的画面(船变高),再揭示真相(镜头下移看到涨水),短短20个字就完成了一个生动的生活片段记录。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