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元后三日送寓庸南还

食之本无味,弃之犹可惜。
一官亦何似,诚哉似鸡肋。
客有为余言,君胡不自力。
丞相东阁开,将军有揖客。
愿君少降阶,定当借颜色。
我闻因大笑,笑已重叹息。
感客意良厚,敢不吐胸臆。
仆本疏脱人,习懒乃成癖。
背痒倩人爬,发垢不知栉。
黄金随手尽,铢两曾不识。
幸有妇差健,米盐耐纤悉。
不忧冻与馁,唯仗耕且织。
去年应制科,尚需给纸笔。
孤贱孰为容,自分必见斥。
天子亲品题,赐我名第一。
官我以翰林,信史倚编辑。
始知天下事,不可预期必。
事乃诚在天,营营复何益。
一从拜官后,懒更逾畴昔。
一月半请假,十朝九不入。
朝参尚如此,况乃交游迹。
南橘解化枳,素丝能染黑。
我亦怪我愚,不移诚下质。
以兹与世竞,高资并显秩。
非直鱼上竿,讵止蜗缘壁。
除是马角生,否则乌头白。
所虑主恩深,无以仰报国。
逡巡不敢去,图一稍称塞。
今年因作计,移家到蓟北。
其当有深意,客殆未之测。
五十止一儿,儿年一十七。
阿母太娇怜,将无荒学殖。
失学犹自可,恐堕绮纨习。
前月方到此,旅愁陡然释。
一喜不足云,百忧遽来集。
全家三十口,男女纷络绎。
局身一鸟笼,张口如蚕食。
仰屋始窃悔,此计洵当失。
吾侄远相携,千里颇劳剧。
暂留甫五旬,别我向乡邑。
官贫无解赠,使我愧无极。
道路戒风波,眠餐慎朝夕。
相赠惟片言,以当千金值。
一语更叮咛,望蜀由陇得。
薄田仰饘粥,敝庐亦先泽。
努力了官租,追呼颇促迫。
耕穫贵及时,僮仆频戒敕。
舍西数间屋,旧吾所容膝。
海棠木芍药,兰桂松竹柏。
我昔在家时,一一皆手植。
时须一灌溉,芜秽必芟涤。
汝今佐大州,需次尚有日。
及此未铨除,家居尽安适。
汝才良已优,汝妇我自出。
内政故修办,可以相我室。
转盼二三年,汗青当已毕。
报主倘有时,故山行可即。
室庐已整㓗,田园复开辟。
生平重微子,群从邀难及。
况我生来归,殊胜谢仆射。
于时乐不支,纵饮恣欢噱。
我将老丘园,汝应执羁靮。
送汝事四方,三刀恊初吉。

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明代文人写给即将南归的朋友"寓庸"的送别之作,全诗用大白话讲述了一个懒散官员的人生感悟,充满了自嘲和真诚的人生智慧。

全诗可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自嘲做官像啃鸡肋。诗人说自己当官就像吃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朋友劝他要积极进取,他却大笑拒绝,坦言自己天生懒散,连梳头挠痒都嫌麻烦,全靠妻子操持家务。这里用"背痒倩人爬,发垢不知栉"这样生活化的比喻,活画出一个不拘小节的文人形象。

第二部分讲述意外当官的经历。诗人原本以为自己考不上科举,没想到竟被皇帝钦点为第一名,当上了翰林院官员。但他依然不改懒散本性,一个月有半个月请假,十天有九天不上朝。用"南橘解化枳,素丝能染黑"表达自己不愿随波逐流的态度。

第三部分诉说北迁的烦恼。诗人把全家三十口人搬到北方后,才发现生活艰难,像"局身一鸟笼,张口如蚕食",后悔这个决定。这里用鸟笼和蚕吃桑叶的比喻,生动表现了生活空间的局促和经济压力。

第四部分是对朋友的临别赠言。诗人叮嘱朋友要照顾好老家产业,特别是他亲手种的海棠、芍药等花木。最后以"我将老丘园,汝应执羁靮"作结,表达自己向往田园生活,而朋友还要继续奔波的分别之情。

全诗最大的特点是真实不做作。诗人不掩饰自己的懒散,不美化官场生活,用"黄金随手尽,铢两曾不识"这样直白的句子,展现了一个不善理财的文人形象。同时诗中充满生活气息的比喻,如啃鸡肋、挠痒痒、鸟笼等,让整首诗读来亲切自然,展现了中国古代士大夫鲜活的另一面。

彭孙遹

彭孙遹(yù)(1631—1700)清初官员、词人,与王士祯齐名,时号“彭王”。字骏孙,号羡门,又号金粟山人,浙江海盐武原镇人。彭孙贻从弟,顺治十六年进士。康熙十八年举博学鸿词科第一,授编修。历吏部侍郎兼翰林掌院学士,为《明史》总裁。诗工整和谐,以五、七言律为长,近于唐代的刘长卿。词工小令,多香艳之作,有“吹气如兰彭十郎”之称。著有《南往集》、《延露词》。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