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黄鲁直食笋次韵

饱食有残肉,饥食无馀菜。
纷然生喜怒,似被狙公卖。
尔来谁独觉,凛凛白下宰(太和,古白下。)。
一饭在家僧,至乐甘不坏。
多生味蠹简,食笋乃馀债。
萧然映樽俎,未肯杂菘芥。
君看霜雪姿,童稚已耿介。
胡为遭暴横,三嗅不忍嘬。
朝来忽解箨,势迫风雷噫。
尚可饷三闾,饭筒缠五采。

现代解析

这是一首富有哲理性和生活情趣的诗,通过对食笋的体验和感受,展示了诗人对生活的独特理解和品味。

首先,诗人描述了饱食和饥食的两种状态,展现了生活中常见的对比情境。在饱食时,人们可能会因为剩下一点残肉而心生欢喜或恼怒,好像被狙公(指养猴人)所玩弄。这种描述既生动又贴切,反映了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情绪波动。

接着,诗人通过描述自己在家吃僧饭的经历,表达了一种至乐的心态。即使只有简单的饭菜,也能感受到无比的快乐,这种快乐不会因为外界环境的变化而有所改变。这种心态体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淡然和超脱。

然后,诗人将食笋与读书相提并论,认为吃笋如同品味蠹简(被虫咬坏的竹简,借指古籍),都是一种享受。同时,他也把吃笋看作是对过去的一种补偿,一种多余的债务。这种比喻富有新意,展示了诗人对食物的独特理解和品味。

接下来,诗人通过描述笋的姿态和生长过程,展现了笋的坚韧和生命力。即使面临风霜雪雨,笋依然保持童稚时的耿介之心,顽强地生长。这种描述既富有象征意义,又富有画面感,使读者仿佛看到了笋在风雨中的坚韧和生命力。

最后,诗人将笋比作可以献给三闾大夫的礼物,用五彩的饭筒盛装。这种比喻既展示了诗人的浪漫情怀,也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生动的描绘和富有哲理的比喻,展示了诗人对生活的独特理解和品味。诗中的每一个比喻和描述都深入浅出,既富有生活情趣,又充满哲理思考。即使不用深奥的文言词句,也能让普通读者感受到这首诗的精髓和魅力。

苏轼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