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丞相琴歌①
上弦谡谡松风鸣,下弦汩汩乃作厓山之海声。
当时一弹再鼓处,山石欲裂天为惊。
永嘉道出清原寺,雨黑镫昏不成睡。
手挥行箧七条弦,诗写孤臣两行泪。
泣山鬼兮云沈沈,感君恩兮波深深。
哀哉丞相琴,即是丞相心。
糁羹尚记板桥道,麦饭谁哭冬青林。
景炎时事可知矣,空抱壮怀犹不已。
五坡岭,零丁洋,可怜道路摧肝肠。
何如青原山中留宿夜,清商一曲龙吟长。
生在南天死北地,流落孤琴旧时字。
故友惟留玉带生,西台已碎竹如意。
吁嗟乎,坏漆凄凉五百秋,茫茫谁刺海滨舟。
高山流水臣心在,尚欲黄冠故国游。
当时一弹再鼓处,山石欲裂天为惊。
永嘉道出清原寺,雨黑镫昏不成睡。
手挥行箧七条弦,诗写孤臣两行泪。
泣山鬼兮云沈沈,感君恩兮波深深。
哀哉丞相琴,即是丞相心。
糁羹尚记板桥道,麦饭谁哭冬青林。
景炎时事可知矣,空抱壮怀犹不已。
五坡岭,零丁洋,可怜道路摧肝肠。
何如青原山中留宿夜,清商一曲龙吟长。
生在南天死北地,流落孤琴旧时字。
故友惟留玉带生,西台已碎竹如意。
吁嗟乎,坏漆凄凉五百秋,茫茫谁刺海滨舟。
高山流水臣心在,尚欲黄冠故国游。
现代解析
这首诗通过描写文天祥(文丞相)的琴声,展现了他坚贞不屈的爱国情怀和悲剧命运。
全诗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1. 琴声的象征(开头到"哀哉丞相琴,即是丞相心")
- 上弦琴声像松涛,下弦琴声像厓山海浪,用声音比喻文天祥内心的激荡
- 琴声震撼到"山石欲裂天为惊",暗示文天祥的气节感天动地
- 在昏暗的寺庙中弹琴写诗,用"两行泪"表现他的悲愤
2. 命运的转折("糁羹尚记板桥道"到"何如青原山中留宿夜")
- 通过"板桥道""麦饭"等生活细节,回忆文天祥曾经的日常生活
- 用"五坡岭""零丁洋"两个地名,暗示文天祥兵败被俘的转折点
- "道路摧肝肠"直接描写他内心的痛苦
3. 精神的永恒("生在南天死北地"到最后)
- 通过"孤琴""玉带生"等遗物,表现文天祥虽死精神长存
- "高山流水臣心在"用伯牙子期的典故,比喻他的忠心如高山流水般永恒
- 最后一句表达他死后仍想魂归故国的愿望
艺术特色:
- 用琴声贯穿全诗,把抽象的情感具象化
- 通过强烈对比(生与死、南与北)突出悲剧性
- 善用地名和历史典故,增强历史厚重感
这首诗最打动人的地方在于:它不仅写了一个历史人物的故事,更通过琴声这个意象,让我们感受到一个爱国者炽热的心跳。即使过了五百年("五百秋"),这种"臣心"依然能穿越时空打动我们。
吴锡麒
吴锡麒(1746~1818)清代文学家。字圣征,号谷人。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乾隆四十年(1775)进士。曾为翰林院庶吉士,授编修。后两度充会试同考官,擢右赞善,入直上书房,转侍讲侍读,升国子监祭酒。他生性耿直,不趋权贵,但名著公卿间。在上书房时,与皇曾孙相处甚洽,成为莫逆之交,凡得一帖一画,必一起题跋,深受礼遇。后以亲老乞养归里。主讲扬州安定乐仪书院安定、爰山、云间等书院至终,时时注意提拔有才之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