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向忝使辽于今十稔再过古北感事言怀奉呈姚同事阁使(西上閤门使英州刺史姚麟)
曾到临潢已十龄,今朝复忝建旃行。
正当胡虏百年运⑴,又过秦王万里城。
尽日据鞍消髀肉,通宵闻柝厌风声。
自非充国图方略,但致金缯慰远氓。
正当胡虏百年运⑴,又过秦王万里城。
尽日据鞍消髀肉,通宵闻柝厌风声。
自非充国图方略,但致金缯慰远氓。
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一位宋朝使臣出访辽国时写的感怀之作,用平实的语言表达了边疆外交的复杂心情。
前四句像日记一样交代背景:作者十年前曾到过辽国临潢府,如今再次奉命出使。他敏锐地察觉到辽国(胡虏)国运正盛,途中又经过著名的"秦王万里城"(这里可能指古北口长城)。简单几笔就勾勒出外交使节频繁往来边境的特殊身份。
后四句生动展现使臣的艰辛:整天骑马大腿都磨出茧子,整夜听着打更声和呼啸的风声难以入眠。最后两句尤其耐人寻味——他自嘲不像汉代名将赵充国那样有安边良策,只能用金银绢帛来安抚边民。这里暗含对朝廷软弱外交政策的不满,用"金缯慰远氓"的无奈之举,反衬出对强盛国力的向往。
全诗没有华丽辞藻,但通过骑马磨破腿、夜不能寐这些细节,让读者真切感受到古代外交官的辛苦。最后看似平淡的感慨,实则藏着对国家命运的深刻思考,这种含蓄的表达方式正是宋诗的典型特点。
苏颂
(1020—1101)泉州同安人,徙居丹阳,字子容。苏绅子。仁宗庆历二年进士。知江宁。皇祐五年召试馆阁校勘,同知太常礼院。迁集贤校理,编定书籍。英宗即位,为度支判官。神宗立,擢知制诰,知审刑院,因奏李定拜官不合章法,落知制诰,出知婺州。元丰初,权知开封府,改沧州。奉旨编纂《鲁卫信录》。哲宗元祐初,除吏部尚书兼侍读,以邃于律历提举研制新浑仪。元祐七年拜右仆射兼中书侍郎,为相务使百官守法遵职,量能授任。后罢知扬州,徙河南。绍圣末致仕。有《苏魏公集》、《新仪象法要》、《本草图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