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安庆怀余青阳先生

淮壖古重镇,龙舒实雄冠。
显显青阳公,衔命兹屏翰。
文能宣皇风,武能折凶悍。
仁能抚士卒,知能辑流散。
孤城抗千里,一身当敌万。
运否拙壮图,时屯负英算。
城亡遂捐躯,仗节死国难。
忠义凛霜日,声名炳星汉。
我来当夏杪,延览遂兴叹!
俯仰成古今,兴亡犹在眼。
疲人稍归廓,买舍临江岸。
午风舟舫集,夜霁灯火乱。
精灵或来往,庙食俨容观。
生为烈士尊,死为奸臣惮。
嗤嗤吟诗台,千载污青简。

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作者路过安庆时,为纪念抗元英雄余青阳而作。全诗用平实的语言讲述了一位忠勇将领的故事,字里行间充满敬仰之情。

开头先介绍安庆的地理重要性(淮河边的重要古城),引出主人公余青阳在此镇守的背景。接着用四个"能"字排比句,生动概括他的才能:文采好能传播皇家恩德,武艺高能击退凶悍敌人,心地善能体恤士兵,头脑灵能安置流民。这种写法让英雄形象立刻立体起来。

中间部分描写了惨烈的战斗场面:他独自带兵死守孤城,最终因时运不济而城破牺牲。诗人用"霜日""星汉"作比喻,说他的忠义精神像寒霜烈日般分明,名声如银河星辰般闪耀。这些自然意象的运用,让抽象的品质变得可感可知。

后半段写诗人夏末来到安庆的所见所感:看到百姓渐渐返回重建家园,江边船只往来、夜晚灯火点点,而英雄的庙宇依然庄严。最后用对比手法强调:真正的英雄生前受人尊敬,死后连敌人都敬畏,而那些苟且偷生的人,只会玷污史册。

全诗最打动人的是真实感。没有刻意拔高英雄,而是通过具体才能(文武仁智)和具体场景(守城、牺牲、百姓生活)的描写,让读者自然感受到平凡人在危难时刻展现的伟大品格。最后对"吟诗台"的讽刺,更反衬出实干英雄的可贵。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