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题张学士三径堂二首 其二

我欲寻三径,长歌归去来。
未能似夫子,还是走尘埃。
彩笔临流赋,清樽对菊开。
披榛往来处,东望思悠哉。

现代解析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以及现实中无法摆脱世俗的无奈。

开头两句"我欲寻三径,长歌归去来"直接点明主题:作者想像陶渊明那样归隐田园。"三径"指隐居者的小路,"归去来"借用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都是隐逸的象征。

但紧接着三四句"未能似夫子,还是走尘埃"笔锋一转,坦承自己做不到像陶渊明那样彻底归隐,仍在红尘中奔波。"尘埃"比喻纷扰的世俗生活。

五六句"彩笔临流赋,清樽对菊开"描绘理想中的隐士生活:在溪边写诗作赋,对着菊花饮酒。这两句色彩明快,营造出闲适雅致的意境。

最后两句"披榛往来处,东望思悠哉"写作者拨开杂草往来徘徊,向东眺望时思绪悠远。"披榛"暗示归隐之路并不平坦,而"东望"可能暗指陶渊明隐居的方向,表达对前辈隐士的追慕。

全诗最大的魅力在于真实展现了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既向往田园生活,又无法完全脱离尘世。这种矛盾心理通过对比手法表现得淋漓尽致:前四句是现实与理想的对比,后四句是想象中的隐逸场景与现实中徘徊不定的对比。语言清新自然,用典不着痕迹,让读者能真切感受到古代文人那种"身在庙堂,心在江湖"的普遍心境。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