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南署中连接与三子颖右朝手书知德尹已入燕归计遂决先驰诗以寄

出门俦侣稀,苍莽七千里。
岂不念离群,徒乱人意耳。
素心十馀辈,一散如泼水。
同源乃殊流,所到随坎止。
行人半萍梗,居者仅桑梓。
所恃气谊敦,尺书屡见慰。
开椷试终读,感叹忽中起。
吾弟赋北征,残冬束行李。
严程霜雪恶,急往宁得巳。
双亲尚浅土,举念每颡泚。
幼弱两三人,田庐讵堪委。
我来已天末,欲去难遽尔。
鸟道阻且长,戈船塞江汜。
主人荷垂谅,告别辄诺唯。
僮仆亦欣欣,行期屡屈指。
到家幸非远,计日及秋尾。
期子赋同归,开园召知己。

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一位离家在外的游子写给弟弟的家书,字里行间充满了对亲人的牵挂和对归家的渴望。

核心情感:
- 孤独感:开头就说"出门伙伴少,离家七千里",像被泼出去的水一样,朋友们都散落各地,凸显人在异乡的寂寞。
- 矛盾心理:虽然想家,但想到回家要面对父母尚未安葬的现实("双亲尚浅土"),又感到愧疚不安,这种矛盾让人读来心酸。
- 归心似箭:后半段生动描写准备回家的场景:僮仆都高兴地数日子,盘算着秋末就能到家,甚至已经想好要召集好友庆祝,这种急切跃然纸上。

艺术特色:
- 比喻鲜活:用"泼水"形容朋友离散,用"浮萍"比喻漂泊人生,通俗却精准。
- 细节动人:写弟弟冬天冒雪北上、仆人掰手指算归期的画面,比直接抒情更有感染力。
- 情感递进:从孤独→思乡→愧疚→期盼,层层推进,最后"期子赋同归"的团圆期待显得格外珍贵。

现代启示:
这首诗像一封穿越时空的家书,让我们看到古人同样要面对"异地打拼与家庭责任"的两难。那些说不出口的愧疚(如未能尽孝)、那些归途的艰辛("鸟道戈船"的险阻),在今天依然能引发共鸣。诗人最终选择直面困难、珍惜亲情,这种态度值得深思。

查慎行

查慎行(1650~1727) 清代诗人,当代著名作家金庸先祖。初名嗣琏,字夏重,号查田;后改名慎行,字悔余,号他山,赐号烟波钓徒,晚年居于初白庵,所以又称查初白。海宁袁花(今属浙江)人。康熙四十二年(1703)进士;特授翰林院编修,入直内廷。五十二年(1713),乞休归里,家居10余年。雍正四年(1726),因弟查嗣庭讪谤案,以家长失教获罪,被逮入京,次年放归,不久去世。查慎行诗学东坡、放翁,尝注苏诗。自朱彝尊去世后,为东南诗坛领袖。著有《他山诗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