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昔六首 其三 范蠡
往昔读《国语》,吾爱范大夫。
忍耻逾十载,遂尔破强吴。
一言却使者,亲自执鼓桴。
吴使与越师,相随入姑苏。
腼然具人面,本是蛙黾徒。
但知报仇恨,情理非所喻。
读此一节话,毛戴亦气舒。
向往不难至,徒具作楷模。
人生得到此,不妨终醢菹。
陋哉后世人,虚传游五湖。
忍耻逾十载,遂尔破强吴。
一言却使者,亲自执鼓桴。
吴使与越师,相随入姑苏。
腼然具人面,本是蛙黾徒。
但知报仇恨,情理非所喻。
读此一节话,毛戴亦气舒。
向往不难至,徒具作楷模。
人生得到此,不妨终醢菹。
陋哉后世人,虚传游五湖。
现代解析
这首诗讲的是范蠡的故事,核心是赞美他忍辱负重、最终复仇的硬汉精神。
开头说作者读《国语》时特别喜欢范蠡。范蠡帮越王勾践复国,忍受了十多年屈辱,最终打败强大的吴国。这里"忍耻逾十载"特别点出范蠡的隐忍功夫。
中间描写范蠡拒绝吴国使者劝降,亲自擂鼓指挥作战的英姿。"一言却使者"展现他的果断,"亲自执鼓桴"刻画他身先士卒的形象。越军攻入吴国都城姑苏时,诗人用"蛙黾徒"(像青蛙一样的小人)形容吴国人,表达对他们的鄙视。
诗人读到这段历史时"毛戴亦气舒"——既激动得起鸡皮疙瘩,又觉得痛快解气。他认为范蠡这种为报仇雪耻可以牺牲一切的精神值得学习,就算最后被剁成肉酱("终醢菹")也值得。
结尾讽刺后人只传说范蠡功成身退、泛舟五湖的风光,却忽略了他最可贵的复仇精神。诗人认为这种隐忍复仇的硬骨头精神,比逍遥江湖的传说更有价值。
全诗用直白的对比:前面写范蠡的隐忍与爆发,后面批后人的肤浅认知。通过这种反差,突出真正的英雄气概不在于潇洒退隐,而在于能屈能伸、有仇必报的血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