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直行

秋霜蔽野冥鸿飞,琅玕不实朱凤饥。
浮云北来魏阙迥,忧国流涕荒江垂。
忆昔中朝树风烈,闽海峥嵘起魁杰。
三贤接迹冠惠文,四海直声闻补阙。
高要俶傥神骨奇,辞气侃侃无龌咿。
抗言剀切论灾异,天子动色为嗟咨。
晋江通经意淳厚,击断群蒙勤纳牖。
排天一上张纲书,勋戚闻风皆敛手。
临桂执节何觥觥,雅歌骏肃韶钧鸣。
每当慷慨引大体,能以委曲通精诚。
天门荡荡不可测,左龙右虎环紫极。
优容屡荷皇天鉴,献纳终惭侍臣职。
殿前清要难久居,先后归间谢朝籍。
拂衣去矣来何时,瞻望皇居意凄恻。
呜呼黯鲍不易得,台端列柏无颜色。
八闽之山窈然深,岭南瘴雨横层阴。
苍梧日落黯万里,漓江水碧寒沈沈。
使人忆此生愁心,海边烟尘暗乡县,黔首流离困徵缮。
昨闻河洛又苦旱,况复西陲尚酣战。
至尊侧席谁分忧,经济实赖群臣谋。
虞翻去国岂终老,机生被放行见收。
时危志节徒激厉,叹我欲济无方舟。
还朝建策望公等,焉得云卧甘林丘。

现代解析

这首诗名为《三直行》,主题是赞美三位正直的官员,同时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时局的感慨。全诗可以分为几个部分来理解:

1. 开篇写景 开头用“秋霜蔽野”“冥鸿飞”等意象,描绘了一幅萧瑟荒凉的秋景,暗示国家正处于艰难时期。朱凤(象征贤臣)因为“琅玕不实”(比喻朝廷缺乏贤才)而饥饿,浮云遮蔽了北方的皇宫,诗人忧国忧民,在荒凉的江边流泪。

2. 回忆三位贤臣 诗人回忆过去朝廷中有三位正直的官员(“三贤”),他们品格高尚,敢于直言进谏: - 高要(可能指某位官员):性格刚直,言辞恳切,曾向皇帝直言灾异(自然灾害或异常现象),让天子动容。 - 晋江(另一位官员):学问深厚,善于教化百姓,曾上书直言权贵的问题,让勋戚(权贵)收敛。 - 临桂(第三位官员):气节高尚,言辞庄重,既能慷慨陈词,又能委婉表达忠诚。

3. 贤臣的遭遇 尽管皇帝宽容,但三位贤臣最终难以久居朝廷,先后辞官归隐。诗人感叹他们离开后,朝廷失去了光彩(“台端列柏无颜色”)。

4. 对时局的忧虑 诗人描绘了福建、岭南等地的荒凉景象(“八闽之山窈然深”“岭南瘴雨横层阴”),并提到百姓流离失所、河洛(中原)干旱、西部战事不断,表达了对国家危机的深深忧虑。

5. 呼吁与无奈 诗人希望有人能分担皇帝的忧愁,并提到历史上的贤臣(如虞翻、机生)虽然被贬,但终会被召回。然而,面对时局,诗人感到无力(“叹我欲济无方舟”),只能寄望于朝中贤臣(“还朝建策望公等”),而自己却无法隐居山林(“焉得云卧甘林丘”)。

核心思想: 这首诗通过赞美三位正直官员的品格和事迹,表达了对朝廷腐败、国家动荡的忧愤,同时也流露出诗人对现实的无奈和对未来的期待。诗中既有对贤臣的敬仰,也有对百姓苦难的同情,情感深沉,语言凝练,展现了诗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爱国情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