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门行一首

出东门,旭日皎皎。
秋阳在高天,不复照芳草。
人生无根蒂,安得免衰老(一解)。
红颜不回,壮心未已。
济海无洪梁,登天无高羽。
安能随腐英,无言而灭死(二解)。
欲历五岳舒烦纡,平明秣马妻子牵裾。
胡为远行游,饥渴谁与知。
不如与君闭户同栖迟(三解)。
太公居渭滨,皓首无迁移。
巢由相牧犊,终身颍与箕。
圣贤贵适意,黄屋何足希。
愿子留故乡,何庸远行为(四解)。

现代解析

这首《东门行一首》用直白的语言道出了人生的无奈与选择,可以分成四个层次来理解:

第一段(日出与衰老)
诗人清晨走出东门,看到明亮的太阳高挂天空,却再也照不亮枯萎的秋草。这就像人生没有根基,谁都逃不过衰老的命运。这里用"秋阳不照芳草"的比喻,暗示青春一去不返。

第二段(挣扎与不甘)
虽然容颜老去,但壮志仍在。诗人感叹没有跨海的桥梁,没有登天的翅膀,表达现实中的无力感。最后两句最精彩——他不愿像腐烂的落叶那样默默消失,展现出对抗命运的姿态。

第三段(远行与犹豫)
诗人想游历名山解忧,清晨备马时却被妻子拉住衣角。这里出现生动的生活场景:远行会面临饥渴困苦,不如在家安稳生活。展现了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第四段(圣贤的启示)
借用姜太公八十岁还在渭水钓鱼、巢父许由终身放牧的典故,说明圣贤都选择顺应本心。最后直接劝告:何必远行?留在故乡过适合自己的生活才是智慧。

全诗核心:
通过清晨出门的所见所思,探讨了一个永恒命题:当抱负受限于现实,是奋力挣扎还是安于平凡?诗人最终给出的答案颇具现代意义——接受局限,在适意中找到平衡,这种智慧在今天依然适用。诗中"秋阳不照芳草""腐英灭死"等意象既通俗又深刻,妻子牵衣角的细节更让说理充满人情味。

黄省曾

(1490—1540)明苏州府吴县人,字勉之,号五岳。黄鲁曾弟。通《尔雅》。嘉靖十年,以《春秋》魁乡榜,而会试累不第。从王守仁、湛若水游,又学诗于李梦阳,以任达跅弛终其身。有《西洋朝贡典录》、《拟诗外传》、《客问》、《骚苑》、《五岳山人集》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