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漂泊贫寒却心怀天下的文人形象,充满生活气息和深沉感慨。
前四句像一组生活镜头:诗人说自己像浮萍一样在洛阳、梁地(今河南一带)漂泊多年,又在楚地(今湖北湖南一带)艰难生活了十年。家里长满野草,秋天显得格外荒凉;夜晚床头蟋蟀的鸣叫更衬托出孤独。这些画面生动展现了清贫寂寥的生活状态。
后四句转入内心独白:虽然穷得骨头都硌人("次骨"形容极度贫困),但像古代贤士原宪一样安贫乐道;虽然身处困境,却像汉代贾谊那样关心国家大事。最后两个细节特别打动人:天黑了还没生火做饭,起身看见山月照亮人间。这个结尾既写实又富有诗意——生活再困顿,依然能欣赏自然之美,保持着精神上的明亮。
全诗妙在把艰辛生活写得毫不苦情,蟋蟀声、山月光这些寻常景物,反而让贫寒中透出文人特有的清雅气质。诗人用"原宪""贾生"两个典故不露痕迹地表明:物质贫困不妨碍精神高贵,这正是中国传统文人的风骨。
张元凯
苏州吴县人,字左虞。少习《毛诗》。以世职为苏州卫指挥,督运漕粮北上,有功不得叙,自免归。悒悒不得志,以酒自放,酒酣谈天下事,慷慨风发。工诗,有《伐檀斋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