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孙仲瑛九龙山居望香港有作

海澨惯游地,岁可三五至。
山横作浅绛,水静积深翠。
入夜转溟濛,鱼龙万态恣。
天半隐飞阁,灯月颇难识。
赪雾连朱霞,明珠百川媚。
景物渺愁予,不忍稍平视。
边衅一以启,真悔珠崖弃。
嗟彼齁睡人,移伤非我类。
冠盖满坑谷,邦家苦珍瘁。
谁知逋逃薮,反以资福利。
坐叹林文忠,宁料今日事。
展转心内焚,邓林杂涕泗。
生民在涂炭,谁为衽席致。
一夕披肝胆,楚越泯同异。
悠悠百年梦,慷慨同揽辔。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站在九龙山居眺望香港时的所见所感,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民生疾苦的关切。

开篇用"海边常去的地方,一年能去三五次"这样平实的语言,勾勒出熟悉的景色:远山泛红,静水深绿。夜晚的香港灯火朦胧,高楼隐现,霓虹与月光交融,繁华得让人眼花缭乱。但诗人却说"这美景让我忧愁,不忍直视",因为想到了国家伤痛。

诗中痛心提到鸦片战争后香港被割让的屈辱,用"打鼾的昏睡者"讽刺当时昏聩的统治者。如今达官显贵充斥香港,国家却日渐衰弱,更讽刺的是,这个本应是逃犯藏身之所的地方,反而因殖民统治变得繁荣。

诗人特别提到民族英雄林则徐(林文忠),感慨他若看到今日景象该多么痛心。最后发出深切呼唤:百姓正在受苦,谁能给他们安稳生活?诗人希望人们能放下分歧(楚越代指对立),团结救国。全诗以"百年兴衰如大梦,让我们携手奋进"作结,既有沉痛,又饱含希望。

全诗艺术特色在于:
1. 用绚丽的香港夜景反衬内心忧虑,形成强烈反差
2. 善用对比手法(历史屈辱与今日繁华、统治者与民众)
3. 将个人感伤升华为家国情怀
4. 语言既有古典韵味("赪雾朱霞")又通俗易懂("打鼾的昏睡者")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