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申孝子

铅山乃灵山,号为七宝库。
有时地爱宝,人杰时一付。
礼围较文章,发为性仁赋。
盛美固不绝,且作忠孝路。
时凶资贼多,炽焰不容捕。
长驱斩关来,提挥远相诉。
申生本医家,首冲众贼怒。
有子趋而前,悲泣湿衣袧。
愿代父这死,三万色不怖。
贼曰汝子孝,解衣衬血污。
以此两全生,父子欢如故。
何不上明君,青旌当金铸。

现代解析

这首诗讲的是一个感人的孝子故事,背景设定在铅山(一个被认为有灵气的宝地)。这里偶尔会出现杰出人物,而申孝子就是其中之一。

故事的核心情节是:当时盗贼横行,他们闯进村子时,申孝子的父亲(本是医生)第一个站出来反抗,激怒了盗贼。在这危急时刻,申孝子冲上前,哭着请求代替父亲去死。盗贼头子被他的孝心感动,最终放过了他们父子。

诗人用对比手法突出了几个亮点:
1. 把危险的盗贼和柔弱的孝子对比,突出孝子的勇气
2. 用"三万色不怖"(面对众多凶恶盗贼也不害怕)强调孝子的坚定
3. 盗贼从暴怒到被感化的转变,说明孝心的力量能感化恶人

最后四句是诗人的感叹:这样的孝行应该让皇帝知道,值得立牌坊表彰。全诗通过一个具体故事,歌颂了孝道的力量——连强盗都能被感动,说明孝心是超越善恶的人性之光。

语言上用了很多生活化比喻,比如把铅山比作"七宝库",把盗贼比作"炽焰",既形象又容易理解。故事有起承转合,就像在听人说书一样生动。

赵士礽

赵士礽,字诚甫,太宗五世孙,铅山(今江西铅山东南)人。徽宗大观元年(一一○七),锁试第一,授从仕郎。历通判临安府,江南转运判官,知荆门军,提举淮东常平茶盐。筑室铅山,曰暇乐园。高宗绍兴三十一年(一一六一),为宗官。卒年七十五。事见《铅书》卷三。今录诗四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