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写的是初春时节,诗人踏青赏梅的情景。前两句"曷日鲜晴后土乾,川原远近踏春寒"描绘了久雨初晴后的景象:土地刚刚干燥,远近的山川原野还带着春寒,但人们已经迫不及待地出门踏青了。后两句"诗人不问花开落,为雨为霞总爱看"点出了诗人的独特视角:真正的爱梅之人不在乎花开还是花落,无论是雨中朦胧的梅花,还是霞光映照下的梅花,都值得细细欣赏。
全诗的精妙之处在于:
1. 用"踏春寒"三个字就生动表现了初春乍暖还寒的气候特点
2. 后两句写出了文人雅士赏梅的独特境界——不执着于花开最盛的时刻,而是欣赏梅花在各种自然状态下的美
3. "为雨为霞"的对比,展现了梅花在不同天气下的风姿,给人无限想象空间
这首诗告诉我们:真正的美不在于事物最完美的状态,而在于我们是否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就像梅花,无论是含苞待放、盛开怒放还是凋零飘落,都有它独特的美感。
项安世
项安世(1129--1208),孝宗淳熙二年(1175年)进士,光宗绍熙四年(1193年)任秘书省(管理皇家典籍)正字,隔年为校书郎兼实录院检讨官。宁宗庆元元年出通判池州,开禧二年(1206年)起知鄂州,迁户部员外郎、湖广总领。及后以太府卿终其官职。庆元年间因谪居江陵,足不出户,专事研究,于《左传》、《周易》诸经皆有见解,项安世自谓其学得自程颐《易传》,纪晓岚评价:“安世之经学深矣,何可轻诋也。”嘉定元年(1208年)卒。有《周易玩辞》十六卷、《项氏家说》、《平庵悔稿》等。其生平可见于《馆阁续录》、《宋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