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炎炎夏日里普通人寻找清凉的小场景,语言平实却充满生活趣味。
开头两句直白地写天气热得让人发愁——大清早就闷热难耐,更别提中午和下午的酷暑了。这里用"肠虫"(蛔虫)比喻燥热感在体内蠕动,既形象又带着点幽默的抱怨,让人联想到被热浪折磨得坐立不安的样子。
后两句突然转折:好不容易找到一处松树下有凉风的地方,赶紧搬来凳子想乘凉,结果发现凉意又消失了。这个生活小片段捕捉得特别真实——就像我们夏天举着风扇追凉风,或是不断调整座位找阴凉处的体验。诗人用"又还无"三个字,把那种期待落空的无奈感写得活灵活现。
全诗妙在把日常琐事写得生动有趣,没有华丽辞藻,却让我们看到古人面对酷暑时和我们一样的烦恼和可爱举动。这种对生活细微观察和朴实表达,正是古典诗歌打动人心的地方。
杨万里
杨万里(1127年10月29日-1206年6月15日),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黄桥镇湴塘村)人。南宋著名诗人、大臣,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并称为“中兴四大诗人”。因宋光宗曾为其亲书“诚斋”二字,故学者称其为“诚斋先生”。杨万里一生作诗两万多首,传世作品有四千二百首,被誉为一代诗宗。他创造了语言浅近明白、清新自然,富有幽默情趣的“诚斋体”。杨万里的诗歌大多描写自然景物,且以此见长。他也有不少篇章反映民间疾苦、抒发爱国感情的作品。著有《诚斋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