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登上高山远眺时的壮阔景象和内心感受。
前两句写高山耸入云霄,诗人登顶后视野开阔,仿佛连身上的羽毛都变得轻盈。这里用夸张手法表现山势之高和登高后的畅快感。
中间四句具体描写看到的景色:青徐(山东江苏一带)的海天之色仿佛要漫到星宿之间,河北的云山环抱着都城(凤城)。秋日里汉代的古树树皮如龙鳞般斑驳,秦代石碑上的赑屃(传说中驮碑的神兽)在暮色中若隐若现。这些意象既展现地理跨度,又通过"汉树""秦碑"带出历史厚重感。
最后两句写诗人探访山崖想寻求长生秘诀,却发现仙境(蓬壶)看似近在咫尺,实则遥不可及。这里透露出对永恒生命的向往与现实的惆怅,形成情感上的反差。
全诗通过空间(从高山到海洋)、时间(从秦汉到当下)、现实与仙境的交织,营造出雄浑苍茫的意境,表达了人类面对浩瀚自然与悠久历史时既震撼又渺小的复杂心境。
王夫之
王夫之(1619年10月7日-1692年2月18日),字而农,号姜斋、又号夕堂,湖广衡州府衡阳县(今湖南衡阳)人。他与顾炎武、黄宗羲并称明清之际三大思想家。其著有《周易外传》、《黄书》、《尚书引义》、《永历实录》、《春秋世论》、《噩梦》、《读通鉴论》、《宋论》等书。王夫之自幼跟随自己的父兄读书,青年时期王夫之积极参加反清起义,晚年王夫之隐居于石船山,著书立传,自署船山病叟、南岳遗民,学者遂称之为船山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