吊端坑

千夫挽水水千尺,百夫篝火火青碧。
蛇行猿引争幽宫,日向端溪凿砚石。
端溪石砚美如何,地肺天精山水腋。
宝墨融融津液生,银毫湛湛心手适。
坐令歙石与澄泥,奴隶一朝尽减色。
自从唐宋元明来,鬼斧神工响未寂。
山腹如悬破釜空,百孔千疮罔护惜。
临流我为端山歌,山灵有知定陨泣。
直木先伐古所悲,甘泉先竭事历历。
珠池宝井怨谁招,金矿银坑总自贼。
古来几人如孝肃,肯使精华留余力。
君今有翼飞天涯,天涯难绝匠人迹。
请君变作青石峰,寿与长江共无极。

现代解析

这首诗《吊端坑》用生动的画面和深刻的比喻,讲述了一个关于资源过度开采的悲剧故事。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理解:

1. 开采的狂热场景
诗的开头像电影镜头一样,展现人们疯狂开采端砚石(一种名贵砚台原料)的场景:成百上千人像蛇和猿猴一样钻进深山,日夜不停地挖凿。火把照亮山洞,石头被一块块运出,画面充满压迫感。

2. 砚台的珍贵与代价
诗人先夸赞端砚的绝妙——它像大地的肺腑、山水的精华,研墨时墨汁顺滑,写字时得心应手,连其他名砚(歙砚、澄泥砚)都比不上。但紧接着笔锋一转:从唐宋到明清,人们像被鬼斧神工驱使般不停开采,把山体挖得像破锅一样千疮百孔。

3. 自然的控诉
诗人替被破坏的大山发声:如果山有灵性,一定会痛哭。他用"直木先伐"(好树先被砍)、"甘泉先竭"(甜井先干涸)的比喻,揭示一个残酷规律——越是好东西,越容易被掠夺殆尽。金银珠宝的矿坑看似富贵,实则是人类自己害自己的证据。

4. 深远的警示
最后诗人发出感叹:就算砚石能飞到天涯海角,工匠也会追着开采。他呼吁这些石头干脆变成无法开采的青石山峰,像长江一样永恒存在。这其实是在讽刺人类的贪婪无止境,唯有让资源彻底消失才能停止破坏。

核心启示
这首诗远不止讲砚台开采,它揭示的是人类对自然资源的掠夺性开发。诗人用端砚的命运警告我们:过度索取终将导致资源枯竭,而受害的不仅是环境,更是人类自己。今天读来,依然能感受到其中环保思想的超前性。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