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箫庵今名天圣庵
白发不我贷,青山亦世情。斧斤借羡力,遂易当时名。
吹箫人可想,有念应难平。从兹定相忘,那更随戏成。
松门插天半,竹径梳晶荧。所期茅茨永,丹碧岂愿营。
含悽振落日,拊事悲颓龄。吾生傥与归,境界滋光明。
现代解析
这首诗讲的是一个人面对岁月流逝、世事变迁的感慨,以及他对内心宁静的追求。
开头"白发不我贷"用白发比喻时间不等人,谁都无法逃避衰老。"青山亦世情"说连看似永恒的青山也会因人为改造(比如改名)而改变,暗示世间万物都在变化。
中间部分提到"吹箫人"(可能指过去的美好回忆或理想),诗人说这些念想让人难以平静。但他决定放下执念,"从兹定相忘"——选择忘记过去,不再被外界纷扰影响。
"松门插天半,竹径梳晶荧"这两句很美,用松树高耸入云、竹间小径闪着露珠的画面,描绘出一个清幽的隐居环境。诗人说只求茅草屋能长久存在("所期茅茨永"),并不追求华丽的房屋("丹碧岂愿营"),表达了对简朴生活的向往。
最后四句最动人:诗人看着落日,抚摸着自己衰老的身体("拊事悲颓龄"),突然领悟如果心灵能回归本真("吾生傥与归"),生命就会焕发新的光明。这里的"光明"不是肉眼所见的光,而是指内心的通透与豁达。
全诗像一篇心灵日记,记录了一个人从感叹时光无情,到学会放下执念,最终在朴素自然中找到精神归宿的过程。最打动人的是诗人没有逃避衰老和变化,而是通过接纳这些,获得了更深层的精神自由。
李之仪
李之仪(1038~1117)北宋词人。字端叔,自号姑溪居士、姑溪老农。汉族,沧州无棣(庆云县)人。哲宗元祐初为枢密院编修官,通判原州。元祐末从苏轼于定州幕府,朝夕倡酬。元符中监内香药库,御史石豫参劾他曾为苏轼幕僚,不可以任京官,被停职。徽宗崇宁初提举河东常平。后因得罪权贵蔡京,除名编管太平州(今安徽当涂),后遇赦复官,晚年卜居当涂。著有《姑溪词》一卷、《姑溪居士前集》五十卷和《姑溪题跋》二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