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夜二绝句

何处鸣蜩不可怜,霜闺摇落夜无眠。
题残纨扇光疑月,多少人间不共圆。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秋夜失眠的女子,借身边景物抒发内心的孤寂与遗憾。

第一句"何处鸣蜩不可怜"用秋蝉的鸣叫起兴,蝉声本无所谓可怜,但在失眠人耳中却显得格外凄凉。这种移情手法让读者立刻感受到主人公的愁绪。

第二句"霜闺摇落夜无眠"点明场景:一个寒夜,女子在闺房中听着落叶声无法入睡。"霜闺"二字既写实又写情,既说明季节已入深秋,又暗示女子内心的孤寒。

第三句"题残纨扇光疑月"最见巧思。女子在失眠中把玩团扇,扇面上残留的字迹在夜色中泛着微光,恍惚间竟以为是月光。这个细节既写出夜色的昏暗,又透露出女子百无聊赖的心境。

最后一句"多少人间不共圆"是情感爆发点。由团扇联想到月亮,再由月亮的圆缺联想到人间的离合。诗人没有直说自己的孤独,而是用"不共圆"三个字道尽世间所有遗憾——就像月亮不能常圆,人间也总有无法团圆的缺憾。

全诗以秋夜失眠为线索,通过蝉鸣、落叶、残扇、月光等意象层层递进,最终落在"人间不圆满"这个永恒主题上。语言看似平淡,实则每个意象都经过精心选择,共同构建出一个充满诗意的孤独秋夜。

王微

(415—453)南朝宋琅邪临沂人,字景玄。王弘侄。善属文,能书画,兼解音律、医方、阴阳术数。初为始兴王刘浚友。微素无宦情,江湛举为吏部郎,不就。与何偃书,深言尘外之适。常住门屋一间,寻书玩古,终日端坐,床席皆生尘埃,惟坐处独净。弟有疾,微躬自处疗,以服药失度卒。深自咎恨,发病不复自疗,弟卒后四旬亦终。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