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径山
双径通金地,群峰列宝屏。
初登疑窈窕,渐陟觉孤冥。
迟日岩头堕,浮云岫脚停。
江涛一马白,海峤数螺青。
杉桧森成霭,楼台迥逼星。
呼泉流壁罅,咒石划川形。
鸡冢封前慧,龙湫雨后腥。
莲呈真法相,僧诵大乘经。
砌石曾过辇,碑残尚识铭。
竹风飘梵磬,萝月映禅扃。
境寂还心寂,山灵总性灵。
井尘掀旧案,剑吷发新铏。
蔡碣苔纹绣,苏池墨色荧。
漫留诗笔在,千载肯同订。
初登疑窈窕,渐陟觉孤冥。
迟日岩头堕,浮云岫脚停。
江涛一马白,海峤数螺青。
杉桧森成霭,楼台迥逼星。
呼泉流壁罅,咒石划川形。
鸡冢封前慧,龙湫雨后腥。
莲呈真法相,僧诵大乘经。
砌石曾过辇,碑残尚识铭。
竹风飘梵磬,萝月映禅扃。
境寂还心寂,山灵总性灵。
井尘掀旧案,剑吷发新铏。
蔡碣苔纹绣,苏池墨色荧。
漫留诗笔在,千载肯同订。
现代解析
这首《游径山》描绘了诗人游览径山时的所见所感,用生动的画面和细腻的感受,展现了山中的自然美景和禅意氛围。
诗的开头先写径山的整体风貌:两条山路通向佛寺("金地"代指寺庙),周围群峰环绕,像一道华丽的屏风。接着写登山的过程——起初觉得山路幽深曲折("窈窕"),越往上走越感到孤高深远("孤冥")。
中间部分用一连串精彩的比喻和细节描写山中景色:夕阳从山岩上缓缓落下,浮云停在山脚;远望江水像一匹白马,海外的山峦像几只青螺;杉树桧树茂密如云霭,高耸的楼台仿佛接近星辰。诗人还写到山中的泉水从石缝流出,奇特的岩石像是被神力划开形成的。
诗中穿插着佛教元素:提到埋葬高僧的"鸡冢",雨后龙湫(深潭)的水气带着腥味,莲花象征佛法真谛,僧人诵读佛经。这些描写让自然景观与宗教氛围融为一体。
后半部分写山中的人文遗迹:石阶上留有古代帝王车辇的痕迹,残碑上还能辨认铭文。风吹竹林伴着诵经声,藤萝间的月光映照禅房。这些细节让历史与现实交织,烘托出径山悠久的文化底蕴。
最后诗人抒发感悟:在这寂静的山林中,心灵也变得宁静;山的灵性与人的心性相通。他提到历史典故("井尘"指陈年旧事,"剑吷"形容事物转瞬即逝),看到蔡襄题写的石碑长满青苔,苏轼洗墨的池塘仍泛着墨色。结尾说自己的诗作也将留在这里,等待后人评说。
全诗通过细腻的观察和丰富的想象,将径山的自然奇观、佛教文化和历史积淀融为一体,既展现了山水的壮丽,又传递出超脱尘世的禅意。诗人用"以景入情"的手法,让读者在欣赏美景的同时,感受到心灵的净化与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