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山

传闻林屋中,其事多不经。
古今足迹到,玉柱与金庭。
我亦无所取,披云上翠屏。
不知自何代,忽然来六丁。
顽顽矿乱斧,片片堆空青。
舞伏非一势,龙象各殊形。
玲珑复突兀,巧匠袖手停。
或言怀襄时,漱击成晶荧。
或言女娲遗,奇质故亭亭。
二者皆荒诞,天风忽寥冷。
山本号龙洞,龙去已沉冥。
直疑鳞甲蜕,错落几千龄。
至今满苔绿,风雨闻龙腥⑴。

现代解析

《洞山》这首诗描绘了一个神秘而奇特的洞穴景象,充满了想象力和哲思。

诗的开头,诗人提到关于洞穴的传闻很多,但大多不真实,暗示了洞穴的神秘感。接着,他提到古今很多人曾到过这里,看到过玉柱和金庭这样的奇观。诗人自己并不追求这些奇观,只是单纯地欣赏自然的美景,披着云彩登上了翠绿的山峰。

然后,诗人开始描绘洞穴中的奇特景象:巨大的石块像被斧头劈开一样,随意地堆叠在一起,形成各种不同的形状,有的像龙,有的像象,有的玲珑剔透,有的突兀奇特,连巧匠都束手无策。这些景象引发了诗人的联想,他猜测这些石块可能是大洪水时期被水流冲刷而成的,或者是女娲补天时遗留下来的。但诗人很快意识到,这些猜测都是荒诞的,真相可能永远无法得知。

诗的结尾,诗人提到这座山原本被称为“龙洞”,但龙已经消失不见,只留下满山的苔藓和风雨中仿佛还能闻到龙的气息。这让人不禁想象,龙的鳞甲是否已经化作了这些奇特的石块,经历了千年的风雨。

整首诗通过对洞穴奇景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自然奥秘的敬畏和对传说的思考。诗人并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而是留给读者无限的想象空间,让人感受到自然的神秘与壮美。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