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写的是作者在韶州拜谒舜庙时的所见所感,通过古今对比表达了对圣君舜的追思和对现实的感慨。
前四句写舜帝南巡的传说:人们都知道舜帝曾南巡到衡山,却不知他在韶州也留下了遗迹。看着庙中垂挂的龙袍,仿佛能想象舜帝当年端坐的威严;听着祭祀时的乐声,又让人联想到他巡游时的仪仗风采。这里用"龙衮""凤仪"这些象征帝王威仪的事物,烘托出舜帝的圣明形象。
中间两句笔锋一转,写如今的地理疆域:大禹划分的九州疆土一直延伸到海边高山,尧舜教化过的文明礼制也传播到了南方蛮夷之地。这里用"瑶琨""冠带"这些代表文明的事物,暗示舜帝的德政影响深远。
最后两句回到现实:如今舜帝葬身的苍梧山已遥不可见,只能望着飘向九疑山的云彩暗自伤怀。用"泪竹"的典故(传说舜死后,他的妃子泪水洒在竹上形成斑痕)和"行云"的意象,将作者的惆怅情绪自然流露出来,形成一种悠远苍凉的意境。
全诗通过"昔闻-岂知""只今-愁见"的对比结构,在时空转换中完成从追忆到感怀的情感升华,既有对圣君的敬仰,也暗含对当下礼乐衰微的忧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