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秀野极目亭韵 其一

偶向新亭一破颜,高情直寄有无间。
地偏已隔东西路,天阔长围远近山。
浩荡只愁春雾合,轮囷却喜暮云还。
不堪景物撩人甚,倒尽诗囊未许悭。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极目亭远眺时的所见所感,语言平实却意境开阔。

开头两句写诗人偶然来到新亭,一展愁颜,将高远的情怀寄托在若有若无的山水之间。"破颜"二字用得很妙,暗示诗人原本心情不佳,此刻被自然美景治愈。

中间四句是写景的精华:亭子位置偏僻,却正好隔开了尘世的喧嚣;天空辽阔,四面青山环绕。诗人用"浩荡"形容春雾弥漫的壮观,用"轮囷"(盘旋状)描绘暮云归来的生动,一"愁"一"喜"之间,流露出对自然变幻的细腻感受。

最后两句直抒胸臆:眼前景物太美,让人忍不住要写诗赞美,就算把诗囊倒空也在所不惜。"未许悭"三字特别有趣,像是诗人在跟美景讨价还价,说这么美的景色,我可不能小气地少写诗啊。

全诗最动人的是那种随性而发的真情:偶然发现的美景,突然释怀的心情,对云雾来去的细致观察,以及迫不及待要写诗记录的冲动,都让读者感受到诗人对生活的热爱。

朱熹

朱熹(1130年9月15日~1200年4月23日),行五十二,小名沋郎,小字季延,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又称紫阳先生、考亭先生、沧州病叟、云谷老人、逆翁。谥文,又称朱文公。汉族,祖籍南宋江南东路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三明市)。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朱子,是孔子、孟子以来最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大师。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