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松上人

千峰趺坐处,而我一相寻。
了了解人意,空空入道心。
触扉知虎脊,震榻是龙吟。
相失名山去,尘缘愧我深。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访客寻找山中高僧却最终错过、怅然若失的故事,充满禅意和人生感悟。

前四句写访僧不遇:诗人在群山中寻找打坐修行的松上人("趺坐"是僧人盘腿打坐的姿势),发现这位高僧能完全理解人心("了了"是明白透彻的意思),心灵已进入空明境界("空空"指佛教四大皆空的境界)。这里用"解人意"和"入道心"的对比,暗示僧人已超脱世俗,而诗人还停留在凡尘。

后四句用两个精妙比喻:摸到门扉以为是老虎的脊背(形容山门古朴粗犷),听到床榻震动以为是龙吟(形容山中回响震撼),这两个夸张的想象既展现山寺环境的神秘,也透露诗人寻人时的紧张期待。最后诗人怅然离开,感叹自己尘缘太深、无法像高僧那样超脱。

全诗妙在"错过"的意境:千山寻访却擦肩而过,就像我们生活中追寻某些理想境界,最终发现真正要超越的其实是自己的执念。诗人用虎脊龙吟的奇幻感受,把一次普通的寻人经历升华成充满禅机的生命体悟。

黄景仁

黄景仁(1749~1783),清代诗人。字汉镛,一字仲则,号鹿菲子,阳湖(今江苏省常州市)人。四岁而孤,家境清贫,少年时即负诗名,为谋生计,曾四方奔波。一生怀才不遇,穷困潦倒,后授县丞,未及补官即在贫病交加中客死他乡,年仅35岁。诗负盛名,为“毗陵七子”之一。诗学李白,所作多抒发穷愁不遇、寂寞凄怆之情怀,也有愤世嫉俗的篇章。七言诗极有特色。亦能词。著有《两当轩全集》。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