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雪

郊郊寒翠湿痴云,暗剪水花巧著春。
多话风前初重竹,可思深夜立庭人。

现代解析

这首《对雪》描绘了冬日雪景,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自然之美与人的情感。

首句“郊郊寒翠湿痴云”描绘了郊外的景象:寒冷的空气中,翠绿的树木被雪覆盖,显得格外清冷。雪花像痴迷的云朵一样,静静地飘落,湿润了大地。这里,“痴云”形象地表达了雪花轻盈、飘忽不定的特点。

第二句“暗剪水花巧著春”进一步描绘了雪花的美。雪花像被巧妙地剪裁的水花,虽然寒冷,却带着春天的气息。这里的“巧著春”暗示着雪虽然带来寒冷,但也在悄悄地为春天的到来做准备,有一种生机勃勃的意味。

第三句“多话风前初重竹”转向了风中的竹子。风吹过竹林,发出沙沙的声音,仿佛在诉说着什么。竹子因为积雪而显得更加沉重,这里的“初重”既指雪的重量,又暗示了冬天带给自然的压力。

最后一句“可思深夜立庭人”则将视角转向了人。在这寒冷的雪夜,有人独自站在庭院中,思绪万千。这里的“可思”表达了诗人对这个人的同情和思考,或许他在思念远方的亲人,或许他在沉思人生的意义。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描绘雪景,展现了自然的静谧与人的孤独。诗人用细腻的语言,将雪、风、竹和人的情感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既有对自然美景的欣赏,也有对人生境遇的深刻思考。

释智愚

释智愚(1185年—1269年),号虚堂,俗姓陈,四明象山(今属浙江)人。16岁依近邑的普明寺僧师蕴出家。宝祐四年(1256年),在灵隐寺鹫峰庵受请入住庆元府阿育王山利寺。景定元年(1260年),入住柏岩慧照寺。五年(1264年),受诏住临安府净慈报恩寺。宋度宗咸淳元年(1265年),迁径山兴圣万寿寺。五年(1269年),卒,年八十五。为运庵禅师法嗣。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