谒刘公祠

世运陵夷日,中流荷大贤。
反经斯起敝,往蹇自来连。
濂洛开新绪,河汾具薄田。
悬弓忘巧拙,食蜜自中边。
帝简征文在,薪存续火传。
人心方复古,天意不扶颠。
远塞唯迎盗,长江谁著鞭?
鼎湖上龙驭,赤县遍狼烟。
涕泪包胥血,饥寒苏武毡。
偏逢苟安主,虚忆中兴年。
精卫劳填海,娲皇莫补天。
去留关庙社,生死合经权。
此道荒千古,何人障百川?
祠堂拜遗像,风雨暗灵筵⑴。

现代解析

这首诗词《谒刘公祠》表达了对一位伟大历史人物的敬仰,同时也抒发了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忧虑。

首先,诗人提到“世运陵夷日”,意思是国家和社会正处于衰败的时期。在这样的背景下,刘公(诗中的“大贤”)挺身而出,承担起了挽救国家的重任。诗人用“中流荷大贤”来形容刘公在逆境中的担当,就像在急流中扛起重担一样。

接着,诗人提到刘公的努力虽然艰难,但他依然坚持。诗中“反经斯起敝”意味着刘公试图通过改革来扭转国家的颓势,而“往蹇自来连”则表明他在前进的道路上遇到了重重阻碍。

诗人还提到刘公的思想和贡献,用“濂洛开新绪”来形容他开创了新的思想流派,而“河汾具薄田”则象征他为国家提供了实际的帮助,尽管这些帮助可能并不显眼。

诗中“悬弓忘巧拙,食蜜自中边”表达了刘公在艰难时刻依然保持坚定,不去计较个人得失,而是专注于国家利益。这种无私的精神让诗人深感敬佩。

然而,尽管刘公付出了巨大努力,国家的命运依然没有好转。诗中“帝简征文在,薪存续火传”表明刘公的精神和思想依然流传,但“人心方复古,天意不扶颠”则揭示了人们虽然渴望复兴,但天意似乎并不眷顾。

诗人进一步描述了国家的困境,用“远塞唯迎盗,长江谁著鞭?”来形容边疆的危机和内政的混乱。而“鼎湖上龙驭,赤县遍狼烟”则象征着国家正处于动荡和战乱之中。

在诗的后半部分,诗人表达了对刘公的怀念和对国家未来的忧虑。他提到“涕泪包胥血,饥寒苏武毡”,用历史典故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悲痛和无奈。而“偏逢苟安主,虚忆中兴年”则批评了当时的统治者只图安逸,不愿真正振兴国家。

最后,诗人感叹刘公的努力虽然伟大,但国家的命运依然难以改变。他用“精卫劳填海,娲皇莫补天”来比喻刘公的奋斗,虽然充满决心,但面对国家的巨大困境,依然显得力不从心。

整首诗词通过对刘公的敬仰和对国家命运的忧虑,表达了诗人对历史、对现实的深刻思考。诗人希望人们能够记住刘公的精神,继续为国家的前途奋斗,同时也警示后人不要重蹈覆辙。

在结尾处,诗人来到刘公的祠堂,面对刘公的遗像,心中充满敬意和感慨。他感叹“此道荒千古,何人障百川?”,意思是刘公的精神虽然伟大,但谁又能真正接过他的担子,继续为国家的前途奋斗呢?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