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平昌县悠闲自在的田园生活,充满了对简单生活的满足感。
前两句"平昌四见碧桐花,一睡三餐两放衙"用梧桐花开了四次来暗示已经在这里生活了四年,每天的生活规律而悠闲:睡到自然醒、按时吃饭、公务清闲。这两句勾勒出一个远离尘嚣、节奏舒缓的生活画面。
中间四句具体描写当地的自然风光和日常生活。"也有云山开百里"是说这里有绵延百里的云雾缭绕的山景,"都无城郭凑千家"则强调这里没有繁华都市的喧嚣。接着用"长桥夜月"和"僻坞春风"两个典型场景,描绘了夜晚在桥上饮酒赏月、春天在偏僻山坞采茶唱歌的闲适生活。
最后两句"即事便成彭泽里,何须归去说桑麻"是全诗的点睛之笔。作者说这里就像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彭泽是陶渊明曾任县令的地方),已经过上了理想的田园生活,根本不需要像陶渊明那样辞官归隐去种地。这表达了作者对当下生活的满足,认为已经实现了陶渊明追求的生活理想。
整首诗语言朴实自然,通过对日常生活的描写,展现了淡泊名利、知足常乐的人生态度。诗人用具体的景物和生活细节,让读者感受到田园生活的宁静美好,以及心灵的自由与满足。
汤显祖
汤显祖(1550—1616),中国明代戏曲家、文学家。字义仍,号海若、若士、清远道人。汉族,江西临川人。公元1583年(万历十一年)中进士,任太常寺博士、礼部主事,因弹劾申时行,降为徐闻典史,后调任浙江遂昌知县,又因不附权贵而免官,未再出仕。曾从罗汝芳读书,又受李贽思想的影响。在戏曲创作方面,反对拟古和拘泥于格律。作有传奇《牡丹亭》、《邯郸记》、《南柯记》、《紫钗记》,合称《玉茗堂四梦》,以《牡丹亭》最著名。在戏曲史上,和关汉卿、王实甫齐名,在中国乃至世界文学史上都有着重要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