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写的是一位从小离家、常年在水上漂泊的人。他习惯了风浪,再凶猛的波涛在他眼里也不过是一片轻舟就能应付的小事。他不需要家人("阿囝"指孩子,"郎罢"是父亲)在岸上呼唤牵挂,因为在漂泊的路上,只要是同一条船上的人,彼此之间自然会产生深厚的情谊。
诗人用最朴实的语言道出了两个深刻的人生感悟:
1. 长期面对困难的人会把危险看淡("涛波虽恶片篷轻"),这是生活磨炼出来的从容。
2. 共患难的人最容易产生真挚感情("同舟便有情"),这是漂泊者最珍视的温暖。
全诗没有华丽辞藻,就像船夫随口哼唱的歌谣,却写出了水上人家豪迈中带着温情的生活哲学。特别是最后一句,把"同舟共济"这个成语用生活化的方式表达得格外动人。
查慎行
查慎行(1650~1727) 清代诗人,当代著名作家金庸先祖。初名嗣琏,字夏重,号查田;后改名慎行,字悔余,号他山,赐号烟波钓徒,晚年居于初白庵,所以又称查初白。海宁袁花(今属浙江)人。康熙四十二年(1703)进士;特授翰林院编修,入直内廷。五十二年(1713),乞休归里,家居10余年。雍正四年(1726),因弟查嗣庭讪谤案,以家长失教获罪,被逮入京,次年放归,不久去世。查慎行诗学东坡、放翁,尝注苏诗。自朱彝尊去世后,为东南诗坛领袖。著有《他山诗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