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江南水乡的渔家生活图景,充满烟火气和自由感。
前两句"翠网千丝白玉跳,蜀姜镂切韭新苗"像两个动态特写镜头:渔网在阳光下泛着翠绿,银白的鲈鱼在网中跳跃;案板上切着辛辣的蜀地姜丝,刚割的韭菜嫩苗青翠欲滴。这些细节让读者仿佛能听到鱼尾拍打的水声,闻到厨房里鲜香的食材气味。
后两句笔锋转向渔夫生活,"背篷圆笠平生惯"说渔夫早已习惯穿着蓑衣、戴着斗笠的装束,这种装束成为他身份的象征。"准拟抽帆第四桥"最有趣,写渔夫盘算着在第四座桥那里就收帆返航,可能是惦记着刚捕获的鲈鱼和新鲜的韭菜等着下锅,透露出对家常美味的期待。
全诗妙在把日常劳作写得生机盎然,渔网、鲈鱼、姜韭这些普通事物经诗人点染,都变得活色生香。更通过渔夫"抽帆"的小心思,让人感受到平凡生活中的小确幸。这种对生活细节的敏锐捕捉,正是古代诗歌打动人心的地方。
朱彝尊
朱彝尊(1629~1709),清代诗人、词人、学者、藏书家。字锡鬯,号竹垞,又号驱芳,晚号小长芦钓鱼师,又号金风亭长。汉族,秀水(今浙江嘉兴市)人。康熙十八年(1679)举博学鸿词科,除检讨。二十二年(1683)入直南书房。曾参加纂修《明史》。博通经史,诗与王士祯称南北两大宗。作词风格清丽,为浙西词派的创始者,与陈维崧并称朱陈。精于金石文史,购藏古籍图书不遗余力,为清初著名藏书家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