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宁静而充满生机的春天景象。诗人通过细腻的笔触,将自己的感受与自然的变化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展现了春天的美好与内心的宁静。
首联“咏归堂里静怡神,更步芳亭识趣新”描述了诗人在一个安静的地方,心灵得到了放松,随后他走到一个充满花香的亭子,感受到新的乐趣。这里,诗人通过“静怡神”和“识趣新”表达了自己内心的平静和对自然美景的欣赏。
颔联“爱竹心虚初长笋,观梅香散渐含仁”进一步描绘了春天的细节。诗人喜欢竹子,看到新笋破土而出,感到竹子内心的空虚和新生;同时,他欣赏梅花,闻到梅花的香气,感受到梅花逐渐绽放的仁慈。这两句通过“心虚”和“含仁”巧妙地赋予了竹子和梅花以情感,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深刻理解。
颈联“云将膏雨过桐岭,水泛桃花出剑津”描绘了春天的气象变化。云带来了一场滋润的雨,雨水滋润了桐树山岭;水面上漂浮着桃花,仿佛从剑津(地名)流出。这两句通过“膏雨”和“桃花”展现了春天的生机与活力。
尾联“生意峡中藏得否,自家收拾满腔春”是对前面描写的一个总结和升华。诗人问自己,这片峡谷中是否隐藏着春天的生机?他感到自己心中已经充满了春天的气息,仿佛将整个春天都“收拾”在了自己的心中。这里,诗人通过“满腔春”表达了自己对春天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积极态度。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感受,展现了春天的美丽与诗人内心的宁静和满足。诗人通过对自然景物的观察,将自己的情感与之融为一体,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
李侗
(1093—1163)宋南剑州剑浦人,字愿中,世号延平先生。从学罗从彦,得其《春秋》、《中庸》、《论语》、《孟子》之说。退居山里,谢绝世故四十余年,讲经说道,启迪后学,答问不倦。虽清贫而怡然自得,若无意当世而伤时忧国。朱熹尝从受业,得其传。卒谥文靖。有《李延平先生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