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谢四东归(辛丑、壬寅稿,清光绪二十七、二十八年)

故人访我东海来,春风万里心颜开。
故人别我东海去,临歧各短英雄气。
七年不见今再见,沧海桑田事万变。
中间不变故人心,袖手海天看龙战。
君来一月无停车,访我更访山中庐。
老亲喜君送君出,来此十日相同居。
七年乃有此十日,但觉日行比常疾。
此日不为君我留,南风日日催行舟。
舟行既速况有轮,轮转四海扬胡尘。
送君此去作胡语,乐府休唱胡无人。
我年方强君未老,惜君投身隐海岛。
亚洲大陆局日新,时势径待英雄造。
海山之高一万三千尺,当年弃去良可惜。
横来不王复不侯,为我归言岛中客。
包胥存楚约可寻,廉颇用赵原初心。
相期亚陆风云再相见,骑鲸东海来挽神州沉。

现代解析

这首诗讲的是老朋友重逢又分别的故事,充满了家国情怀和人生感慨。我们可以从三个层面来理解:

1. 老友重逢的温暖与遗憾
开头用对比手法写相聚的欢喜("心颜开")和离别的低落("短英雄气")。两人七年未见,世界已天翻地覆("沧海桑田"),但友情始终未变。特别动人的细节是:朋友特意去山中探望诗人父母,还同住了十天,这短暂的温馨反而让时间显得更快("日行比常疾")。

2. 时代洪流中的无奈
离别时正值南风季节,现代轮船("有轮")加速了分别,也暗喻外国势力入侵("扬胡尘")。诗人劝朋友在海外别说外语("作胡语"),别唱异国歌曲,表面是玩笑,实则透露对文化入侵的忧虑。

3. 热血未凉的壮志
最后一段最激昂:诗人认为朋友隐居海岛太可惜,就像放弃了一座高山("海山"比喻机遇)。他用"包胥救楚""廉颇报赵"两个典故,期待朋友保持初心。最后发出豪迈约定:等亚洲风云变幻时,要像骑鲸的仙人一样回来拯救祖国("挽神州沉")。

全诗妙在把个人友情与国家命运紧密交织。从十日相聚的温馨,到轮船催发的紧迫,再到"骑鲸救国"的狂想,情感层层递进,既有"时光飞逝"的人生感叹,更有"天下兴亡"的时代呐喊,读来令人心潮澎湃。

丘逢甲

丘逢甲(1864年~1912年)近代诗人。字仙根,又字吉甫,号蛰庵、仲阏、华严子,别署海东遗民、南武山人、仓海君。辛亥革命后以仓海为名。祖籍嘉应镇平(今广东蕉岭)。同治三年(1864年)生于台湾彰化,光绪十四年(1887年)中举人,光绪十五年登进士(1889年),授任工部主事。但丘逢甲无意在京做官返回台湾,到台湾台中衡文书院担任主讲,后又于台湾的台南和嘉义教育新学。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