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李蓟丘画松

平生恨不识遵道,忽见此图如梦间。
安得羲之九泉底,枯林风雨似初还。

现代解析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看到李蓟丘画的松树图时,内心涌起的复杂情感。

第一句"平生恨不识遵道"是说:我这一生最大的遗憾,就是没能亲眼见到李遵道(李蓟丘)。这里的"恨"不是仇恨,而是深深的遗憾。就像我们现在会说"真遗憾没见过某个偶像"一样。

第二句"忽见此图如梦间":突然看到这幅画,感觉像做梦一样不真实。就像粉丝突然看到偶像的作品,会有种梦幻感。

第三四句用了个典故:王羲之的儿子王徽之(字子猷)曾在风雨中看枯树,感叹它们像有生命一样。这里作者说:要是能让王徽之从九泉之下回来看这幅画,他一定会觉得这些松树在风雨中栩栩如生。其实是在夸李蓟丘画得太逼真了,连古人都能被"骗"到。

整首诗的精妙之处在于:
1. 用"遗憾没见过本人"来反衬画作有多好
2. 用古人"复活"看画的想象,夸张地赞美画技
3. 把静态的画说成动态的(风雨中的松树),让画面活起来

就像我们现在看到一幅特别好的画,可能会说"这画得太真了,跟照片一样",古人则是用更诗意的方式表达同样的赞叹。

萨都剌

萨都剌(约1272—1355)元代诗人、画家、书法家。字天锡,号直斋。回族(一说蒙古族)。其先世为西域人,出生于雁门(今山西代县),泰定四年进士。授应奉翰林文字,擢南台御史,以弹劾权贵,左迁镇江录事司达鲁花赤,累迁江南行台侍御史,左迁淮西北道经历,晚年居杭州。萨都剌善绘画,精书法,尤善楷书。有虎卧龙跳之才,人称燕门才子。他的文学创作,以诗歌为主,诗词内容,以游山玩水、归隐赋闲、慕仙礼佛、酬酢应答之类为多,思想价值不高。萨都剌还留有《严陵钓台图》和《梅雀》等画,现珍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