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理稼

稂莠日已长,匆匆芟薙初。
来时露沾屩,归去月侵锄。
一腹馁犹甚,百骸勤有馀。
吾无力耕苦,谬读古人书。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农民辛勤劳作却依然吃不饱的辛酸画面,同时对比了读书人的无力感,充满了对底层劳动者的同情和对现实的反思。

开头两句用杂草疯长的景象,暗示农活的繁重——农民匆匆除草,却永远除不完。接着用"露水打湿草鞋"和"月光照在锄头上"两个细节,生动展现了农民早出晚归的艰辛生活。

中间两句形成强烈对比:肚子饿得厉害,身体却还有力气干活。这种矛盾凸显了农民即使拼命劳动也难求温饱的残酷现实。

最后两句是诗人的自省:我虽然没经历过耕种的苦,却在这里空谈古人书中的道理。这种自我批评让整首诗更有深度,表达了知识分子对劳动人民的愧疚之情。

全诗语言朴实,没有华丽辞藻,就像农民干活一样实实在在。通过具体的生活场景和鲜明的对比,让读者真切感受到农民的苦难,也引发对"读书人究竟能为劳动者做些什么"的思考。这种接地气的写实风格和深刻的人文关怀,正是这首诗打动人心的地方。

梅尧臣

梅尧臣(1002~1060)字圣俞,世称宛陵先生,北宋著名现实主义诗人。汉族,宣州宣城(今属安徽)人。宣城古称宛陵,世称宛陵先生。初试不第,以荫补河南主簿。50岁后,于皇祐三年(1051)始得宋仁宗召试,赐同进士出身,为太常博士。以欧阳修荐,为国子监直讲,累迁尚书都官员外郎,故世称“梅直讲”、“梅都官”。曾参与编撰《新唐书》,并为《孙子兵法》作注,所注为孙子十家著(或十一家著)之一。有《宛陵先生集》60卷,有《四部丛刊》影明刊本等。词存二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