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咏芭蕉》是一首描绘芭蕉的优美诗篇,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芭蕉在不同情境下的姿态与情感。
首先,诗的开头两句“虚明旱藕千丝透,清泠寒泉百脉来”,描绘了芭蕉在干旱和寒冷环境中的坚韧与生命力。这里的“虚明”和“清泠”分别形容了芭蕉叶在阳光下的透亮和在寒泉中的清凉,展现了芭蕉的自然美感。
接着,“绿烛怕烧先自障,青笺欲寄倩谁裁”,这里用“绿烛”比喻芭蕉叶,暗示其脆弱易损,而“青笺”则比喻芭蕉叶像书信一样,想要寄出却无人能裁。这两句表达了芭蕉的孤独与无奈。
然后,“正怜夜雨敲篷响,只恐秋风裂扇开”,描绘了夜雨敲打芭蕉叶的声音,以及秋风可能撕裂芭蕉叶的担忧。这里通过夜雨和秋风,展现了芭蕉在自然环境中的脆弱与坚韧。
最后,“月下徘徊清影动,却疑翠凤下瑶台”,在月光的照耀下,芭蕉的影子摇曳生姿,仿佛翠凤降临瑶台。这里用“翠凤”比喻芭蕉,展现了其高贵与神秘的美感。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对芭蕉在不同情境下的描绘,展现了其自然美感、孤独无奈、脆弱坚韧以及高贵神秘的多面性,让读者在阅读中感受到芭蕉的独特魅力。
舒岳祥
(1236—?)台州宁海人,字舜侯,一字景薛。理宗宝祐四年进士。仕终承直郎。尝以文见吴子良,子良称其异禀灵识,如汉之贾谊。后以文学名。宋亡不仕,避地奉化,与戴表元友善,表元之学,得力于岳祥为多。尝读书于阆风台,人称阆风先生。著述统名《阆风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