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哀哉行
妾家浙水东,一门十朱轮。男多止一女,钟爱归妾身。
七岁诵经史,十岁学补纫。十五事机杼,二十供藻蘋。
不忍嫁张掖,爱我归宁频。去年边事起,处处惊为燐。
尽室遁空谷,雷雨弥半旬。狐兔伴我食,虎狼为我邻。
群盗政猖獗,白昼昏埃尘。惊忧转成疾,抱痛不敢呻。
传闻官军至,草木生欢欣。岂料反纵暴,舞戈猎生人。
仓皇不得避,驱斥行海滨。避寇寇幸免,依人人不仁。
哀哉有如此,妾生何不辰。
现代解析
这首诗讲述了一个出身富贵却遭遇乱世的女子悲剧一生,用第一人称自述的方式展现了战争对普通人的摧残。
诗中女子出身浙江大户人家("一门十朱轮"指家里有很多豪华马车),作为独生女备受宠爱。她从小接受良好教育,7岁读经史、10岁学女红、15岁会织布、20岁能主持祭祀,是典型的大家闺秀。她不愿远嫁甘肃(张掖),家人也允许她经常回娘家,可见家庭对她的宠爱。
然而战争改变了一切。去年边境战事爆发("边事起"),到处是战火("惊为燐"指战火像鬼火般可怕)。全家逃进深山,在雷雨中躲藏半月,与野兽为伴。盗匪横行("群盗政猖獗"),白天都尘土蔽日。她因此生病却不敢出声。
最讽刺的是,当听说官军到来时,百姓原本欢欣鼓舞,没想到军队比强盗更残暴("舞戈猎生人")。她被迫逃亡海边,虽然躲过了强盗("避寇寇幸免"),但投靠的人也不仁慈。最后她发出绝望的呐喊:生在这样一个时代是多么不幸("妾生何不辰")。
这首诗的震撼力在于:
1. 通过一个女子的视角,展现战争不仅摧毁物质生活,更摧毁人的尊严与希望
2. 用强烈对比手法:从锦衣玉食到与野兽为邻,从期待官军到被官军迫害
3. 最后两句"避寇寇幸免,依人人不仁"堪称点睛之笔,道尽乱世中无处可逃的绝望
4. 全诗没有直接批判,但通过具体遭遇自然引发对战争的反思
这种个人化的战争叙事,比宏观描述更具感染力,让今天的读者也能切身感受到战乱中普通人的苦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