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通过描绘一幅自然景色,表达了诗人晚归时的心情。下面我们一步步来分析这首诗。
首先,诗人描绘了一幅清晨的景象:“舟脱鹅㿉浅,兵牵雁脚齐。”这里的“舟脱鹅㿉浅”是指船从浅水中驶过,鹅㿉可能是指浅水中的鹅群。而“兵牵雁脚齐”则是说战士们牵着雁的脚,保持步伐一致。这两句诗通过对比舟行和士兵步伐的整齐,营造出一种宁静、有序的氛围。
接着,“兼沙水黄浊,穿垄岸高低”描绘了水面混浊,岸边地势起伏。这里的“兼沙水黄浊”形象地表现了河水中的泥沙,使水变得浑浊。而“穿垄岸高低”则描述了岸边地势的高低不平,给人以崎岖之感。
然后,“瘦土黄姜石,枯株长树鸡”描绘了岸边贫瘠的土地和枯萎的树木。这里的“瘦土黄姜石”意味着土地贫瘠,姜石可能是指土地中夹杂着姜黄色的石头。而“枯株长树鸡”则形容树木干枯,树间长满了鸡毛。这句诗表现了荒凉、凄凉的景象。
最后,“薄言归向晚,路入赤云西”表达了诗人晚归的心情。这里的“薄言归向晚”意味着诗人渐渐接近傍晚,而“路入赤云西”则描绘了夕阳西下时,天空中泛起的赤红色云彩。这句诗将诗人归家的场景与美丽的夕阳景象相结合,表达了一种温馨、宁静的感觉。
总之,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展现了诗人晚归时的内心世界。诗中既有宁静、有序的景象,也有荒凉、凄凉的景色,反映了诗人对生活的感慨和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梅尧臣
梅尧臣(1002~1060)字圣俞,世称宛陵先生,北宋著名现实主义诗人。汉族,宣州宣城(今属安徽)人。宣城古称宛陵,世称宛陵先生。初试不第,以荫补河南主簿。50岁后,于皇祐三年(1051)始得宋仁宗召试,赐同进士出身,为太常博士。以欧阳修荐,为国子监直讲,累迁尚书都官员外郎,故世称“梅直讲”、“梅都官”。曾参与编撰《新唐书》,并为《孙子兵法》作注,所注为孙子十家著(或十一家著)之一。有《宛陵先生集》60卷,有《四部丛刊》影明刊本等。词存二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