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戌岁九日旅怀

客里凄凉欲暮愁,忽逢佳节倍离忧。西风白发惭乌帽,旅舍新寒忆敝裘。

千里故人同落叶,十年归梦隔沧洲。别来记得家林赏,黄菊花时醉不休。

现代解析

这首诗写的是诗人在异乡过重阳节的孤独感受,充满了对家乡和亲友的思念。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理解:

第一句"客里凄凉欲暮愁"直接点明处境——独自在外漂泊,傍晚时分最容易感到孤单。这时候突然遇到重阳节,本该是家人团聚的日子,却只能独自伤感。

"西风白发惭乌帽"这句很形象:秋风吹乱白发,连戴着的黑帽子都觉得不好意思,暗示自己年纪大了还在外漂泊。"旅舍新寒忆敝裘"说旅店寒冷,让人想起家里的旧棉衣,其实是想家了。

"千里故人同落叶"用落叶比喻分散各地的老朋友,就像秋风中的落叶各自飘零。"十年归梦隔沧洲"说十年来做梦都想回家,却始终隔着千山万水。

最后两句是回忆:记得以前在家乡过重阳节,黄菊花开时总要喝个痛快。现在对比眼前的冷清,更显出对往昔欢乐的怀念。

整首诗就像一封家书,把游子过节时的孤独、对衰老的感慨、对朋友的牵挂、对家乡的思念,都用日常可见的秋风、落叶、菊花这些意象表达出来,特别能引起在外打拼的人的共鸣。诗人没有用夸张的修辞,就是平实地诉说自己的感受,反而更打动人心。

王恭

王恭(1343-?),字安仲,长乐沙堤人。家贫,少游江湖间,中年隐居七岩山,为樵夫20多年,自号“皆山樵者”。善诗文,与高木秉、陈亮等诸文士唱和,名重一时。诗人王 曾为他作《皆山樵者传》。明永乐二年(1404年),年届六十岁的王恭以儒士荐为翰林待诏,敕修《永乐大典》。永乐五年,《永乐大典》修成,王恭试诗高第,授翰林典籍。不久,辞官返里。王恭作诗,才思敏捷,下笔千言立就,诗风多凄婉,隐喻颇深。为闽中十才子之一,著有《白云樵集》四卷,《草泽狂歌》五卷及《风台清啸》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