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通过几个历史人物的典故,表达了人生无常、命运无奈的感慨。
前两句提到邺下的刘桢(建安七子之一)和陈留的蔡邕(东汉名士),他们都是才华横溢却命运坎坷的人物。诗人用这两个例子暗示:即使是这样杰出的人物,也难以逃脱命运的捉弄。
中间四句道出核心感慨:人死后灵魂还能托生何处?想到与这些古人相似的遭遇更觉悲伤。金谷园(西晋石崇的豪华别墅)终成废墟,北邙山(著名墓地)也被青山掩埋,都在说荣华富贵终将消逝。
最后两句是诗人的自我安慰:虽然思念故乡时或许能在梦中回去,但这些心事却无法向巫山神女倾诉。这里透露出一种孤独感,说明诗人内心有无法排解的愁绪。
全诗用典自然,把历史人物的命运与自己的感慨融为一体,让读者感受到:无论多么杰出的人物,在时间面前都显得渺小,这种跨越时空的共鸣正是诗歌打动人心的地方。
朱彝尊
朱彝尊(1629~1709),清代诗人、词人、学者、藏书家。字锡鬯,号竹垞,又号驱芳,晚号小长芦钓鱼师,又号金风亭长。汉族,秀水(今浙江嘉兴市)人。康熙十八年(1679)举博学鸿词科,除检讨。二十二年(1683)入直南书房。曾参加纂修《明史》。博通经史,诗与王士祯称南北两大宗。作词风格清丽,为浙西词派的创始者,与陈维崧并称朱陈。精于金石文史,购藏古籍图书不遗余力,为清初著名藏书家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