淇园晴翠为前人题

芳莲出淤泥,红药翻雕阑。
托根既匪固,尘滓亦瀰漫。
惊风将雨来,艳丽纷凋残。
此君自幽洁,玉立淇水滩。
氛埃弗能侵,奇石与盘桓。
岂解避盛暑,惟知耐祁寒。
风雨时一过,园丁报平安。
劲节不少摧,秀色益可观。
都台有君子,雅操世所难。
太常交谊深,比德写琅玕。
流芳嗣卫武,题诗后人看。

现代解析

这首诗通过对比不同植物的生存状态,赞美了竹子("此君"指竹子)的高洁品格和坚韧精神。

前六句用莲花和芍药作对比:莲花虽从淤泥中长出,芍药虽开在华丽栏杆边,但它们的根基都不牢固,容易被尘埃污染。当风雨来袭时,这些艳丽的花朵很快就凋零了。这里暗示那些外表华丽但根基不牢的事物经不起考验。

中间八句集中描写竹子的优秀品质:生长在淇水边的竹子天生高洁,尘埃不能污染它,只与奇石为伴。它不追求避暑的舒适,反而能忍受严寒。风雨过后依然挺立,园丁都夸它平安无事。越是经历风雨,竹子的节操越显刚劲,姿态越发秀丽。这里用竹子比喻品德高尚的人。

最后六句由物及人:朝廷中有位君子("都台"指官府),他的高雅情操世间罕见。作者("太常"是官职名)与他交情深厚,便画竹题诗来赞美他的品德。希望这首诗能像古代卫武公的美德一样流传后世,供后人品读。

全诗用具体形象表达抽象品德,通过"易凋的花朵"和"坚韧的竹子"的对比,歌颂了根基牢固、不畏艰难的高尚品格。最后点明这是送给一位具有竹子般品格的朋友的赠诗,表达了对友人品德的赞赏和友谊的珍视。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