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澎湖十六韵①

行年将六十,三仕到澎阳。
海国东南峤,星经牛女乡。
天悬青共⑴远,水接碧同长。
飓发疑雷吼,沙飞似雾茫。
有时奔万马⑵,无计卧双樯⑶。
风景虽多别,民情却甚良。
勤耕蓣作饭,俭用布为裳。
麦稻还须籴(作者注:「不产麦稻。」),豆麻尚可粮。
黍黄村火密⑷,草绿讼庭荒(作者注:「词讼绝少。」)。
柴户何尝闭,蒲鞭不用扬。
官閒惟啸月,民乐可烹羊(作者注:「多羊。」)。
窃禄亦云久(作者注:「三年。」),留名敢谓芳(作者注:「民为余建生祠。」)。
光阴飞石火,花甲变星霜(作者注:「六十二岁。」)。
将别还⑸延伫,思归欲束装。
群黎虽祖饯,一苇早轻⑹杭。
暂息鹭州地,追怀赋短章(廖振富编校)。

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一位年近六十的官员在离开澎湖时写下的感怀之作,用平实的语言描绘了当地的风土人情,同时抒发了自己的为官心得和离任的不舍。全诗有以下几个亮点:

1. 澎湖印象:自然与人文的碰撞
诗人用生动的比喻描写澎湖独特的自然环境:海水像悬在天边的青绸("天悬青共远"),飓风来时像万马奔腾("有时奔万马"),飞沙走石如同大雾弥漫。但更打动他的是淳朴的民风——百姓穿着粗布衣裳,用红薯当主食,诉讼案件少到公堂都长草了("草绿讼庭荒"),晚上家家户户不用关门,官员连惩罚人的鞭子都用不上。

2. 接地气的为官之道
诗中看不到高高在上的官架子,反而充满人情味。诗人说自己只是"窃取俸禄"("窃禄亦云久"),但当地百姓却为他建了生祠(活着时纪念的祠堂)。他享受这种官民同乐的生活:闲暇时对着月亮吟诗("官閒惟啸月"),百姓杀羊庆祝时他也跟着开心。这种"不折腾"的治理方式,反而让当地秩序井然。

3. 离别的复杂心绪
结尾处诗人流露出深深的不舍:明明已经收拾好行李("思归欲束装"),却忍不住一再停留("将别还延伫")。百姓们为他饯行,但他乘坐的小船("一苇")终究要轻快地驶向下一站。最后在鹭州(可能是厦门)休息时,这些回忆促使他写下这首诗。

全诗最动人的地方在于真实感——没有刻意美化澎湖的艰苦环境(缺稻麦、多风沙),也不回避官员常有的政绩焦虑("留名敢谓芳"),但字里行间透露出对这片土地和百姓的珍视。这种"把日子过好"的朴素智慧,在今天依然能引起共鸣。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