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夕二首 其一

西斋坐竟日,旷然谁与俦。
感兹风露夕,始知天宇秋。
庭树且扶疏,时物讵淹留。
心空累云远,岁月真悠悠。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人在秋夜独坐时的感悟,语言简单却意境深远。

诗的前两句写主人公在西边书房坐了一整天,内心空旷无人相伴。"旷然谁与俦"用反问语气,强调孤独感。接着写感受到夜风露水,才惊觉秋天已至,这里"始知"二字用得巧妙,暗示主人公之前完全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

中间两句写庭院树木依然繁茂,但诗人明白万物终将凋零。"讵"字表示反问,带有无奈的情绪。最后两句是点睛之笔:内心放下执念后,连天上的云都显得遥远,岁月变得漫长而宁静。"心空"不是空虚,而是放下后的轻松;"悠悠"既写时间流逝,也写心境平和。

全诗通过独坐、感秋、观物、悟道四个层次,展现了一个从孤独到超脱的过程。诗人用秋天常见的风露、树木、浮云等意象,把抽象的哲理变得具体可感。最打动人的是那种在寂静中与自然对话,最终获得内心平静的体验,让人读后也能感受到那份秋夜的宁静与通透。

朱熹

朱熹(1130年9月15日~1200年4月23日),行五十二,小名沋郎,小字季延,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又称紫阳先生、考亭先生、沧州病叟、云谷老人、逆翁。谥文,又称朱文公。汉族,祖籍南宋江南东路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三明市)。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朱子,是孔子、孟子以来最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大师。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