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门怀古寄诸大(九鼎)(壬寅)

石门山中瀑布水,奔流直下青云里。
晴日遥看细雨飘,中林近见微风起。
谢公当日此山悽,晞发阳阿路不迷。
已遣连岩移密竹,还营高馆对回溪。
昔贤胜迹今游眺,佳处犹能领其要。
我亦沉冥山水人,振衣便可称同调。
芳尘瑶席已无存,惟见苕峣双石门。
不携江海同车客,何处相期知者论。

现代解析

这首《石门怀古寄诸大》描绘了石门山中的自然景色,并通过对历史人物的怀念,表达了作者对山水之美的热爱和对知音的渴望。

首先,诗的开头描绘了石门山中的瀑布,水流奔腾而下,仿佛直入云端。晴朗的日子里,远远望去,瀑布像细雨飘洒,靠近林子时,又能感受到微风的轻拂。这种对自然景色的细腻描写,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山水的壮丽与宁静。

接着,诗中提到了历史上的谢公,他曾在石门山中留下足迹,修建了高馆,面对着回旋的溪流。作者通过怀念谢公,表达了对古代贤人的敬仰,同时也暗示了自己对山水生活的情怀。作者认为自己与谢公一样,都是沉醉于山水之间的人,因此可以称得上“同调”。

然而,时光流逝,芳尘瑶席(指美好的事物)已经不复存在,只剩下高耸的石门山。作者感叹,如今再也找不到像谢公那样的知音,无法与他一同谈论江海之美。这种对知音的渴望,反映了作者内心的孤独和对精神共鸣的追求。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对石门山景色的描写和对历史人物的怀念,表达了作者对自然之美的热爱以及对知音的深切渴望。诗中既有对山水的赞美,也有对人生孤独的感慨,情感真挚,意境深远,给人以美的享受和哲理的思考。

朱彝尊

朱彝尊(1629~1709),清代诗人、词人、学者、藏书家。字锡鬯,号竹垞,又号驱芳,晚号小长芦钓鱼师,又号金风亭长。汉族,秀水(今浙江嘉兴市)人。康熙十八年(1679)举博学鸿词科,除检讨。二十二年(1683)入直南书房。曾参加纂修《明史》。博通经史,诗与王士祯称南北两大宗。作词风格清丽,为浙西词派的创始者,与陈维崧并称朱陈。精于金石文史,购藏古籍图书不遗余力,为清初著名藏书家之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