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隐居者在秋末搬入匡山后的简朴生活,通过日常细节展现内心的宁静与自省。
前四句写生活环境:岛上小屋用茅草竹子搭建,黄桑树上喜鹊成双,白天几乎无人来访。这些意象勾勒出一个远离尘嚣、与自然为伴的隐居场景。"双鹊喜"的细节暗示着诗人对简单生活的满足。
后四句转入生活劳作:用浪水浇灌秋芋,在滩涂采集青苔。这些山居日常被写得充满诗意,浪花成了浇菜的水源,采苔也成了雅事。最后两句突然转折——回头细想时,突然为自己曾经的平庸感到惭愧。"蒿莱"指杂草丛生的荒芜之地,这里比喻自己过去碌碌无为的生活。
全诗妙在把隐居生活写得既真实又超脱:采苔浇芋的粗活被赋予了禅意,而结尾的自省又让这份闲适多了份思想的重量。诗人通过对比现在与过去,传递出对生命价值的思考——真正的安宁不是逃避,而是在简单生活中获得精神觉醒。
贯休
贯休(832~912),俗姓姜,字德隐,婺州兰溪(今浙江兰溪市游埠镇仰天田)人。唐末五代前蜀画僧、诗僧。七岁出家和安寺,日读经书千字,过目不忘。唐天复间入蜀,被前蜀主王建封为“禅月大师”,赐以紫衣。贯休能诗,诗名高节,宇内咸知。尝有句云:“一瓶一钵垂垂老,万水千山得得来,”时称“得得和尚”。有《禅月集》存世。亦擅绘画,尤其所画罗汉,更是状貌古野,绝俗超群,笔法坚劲,人物粗眉大眼,丰颊高鼻,形象夸张,所谓“梵相”。在中国绘画史上,有着很高的声誉。存世《十六罗汉图》,为其代表作。